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洛场村为案例地,运用问卷调查、实地勘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研究洛场村基于创客空间改造方式下社会网络的重构情况,通过调研创客空间和梳理洛场村的社会网络变迁,总结其社会网络重构的逻辑。结果显示洛场村社会网络的变迁经历了5个时期,社会网络重构经过了3个重要的阶段,时至今日,已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多元主体乡村社会网络体系,创客空间改造对社会网络的健康重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客空间;社会网络;洛场村
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国家发展农村的新方向,将造就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村改造范例,以带动全面乡村建设。洛场村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并同时被定为广州市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它的改造转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叶继红对城郊被征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会网络重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针对集中居住区的社交隔离和邻里关系淡化的问题中,她提出通过扩大社区公共空间、开展特色社区活动来增进市民和被征地农民之间的交往,以此来构建融合市民和新移民健康的社会网络体系[1]。才凤伟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的视角下对乡村社会网络的利用与再造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家人和亲属的支持始终贯彻创业的始终,老乡和血缘关系构成的原生社会网络是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社会资本,与此同时,农民工加入地方性组织后,原生的社会网络得以拓展,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2]。吕飞、武海娟以厦门市院前社区为案例地,对城市边缘乡村社区的社会网络重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城市边缘地区的特点和对社会网络的变迁,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重构路径,以关注“人”和留住人为重点,建立社区认同感,从而振兴社区的发展[3]。
1研究区域概况
1.1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区域是广州市花都区著名的侨乡洛场村,村总面积约4km2,下辖9个自然村,15个队,常住人口达到2600人,该村因碉楼文化而闻名,是广州市第七批文明示范村,也是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见图1)1.2创客空间改造形式洛场村的创客空间改造并没有沿袭千篇一律的大拆大建手法,而是保留原有的古建筑风貌,将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在古朴的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东西方元素,注重细微的空间改造(见图2),集华侨文化、碉楼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注重环保和原始生态,散发着厚重的传统历史感,又焕发出现代美学的活力[3]。
2洛场村社会网络研究
2.1洛场村社会网络的变迁
2.1.11900年以前:社会关系以宗族纽带为主清朝末期,洛场村以江氏家族为主,陈氏家族只占了一小部分的人口,是传统宗族性村落,具有明显的隔离特点,即“同族亲,异族疏”。2.1.21900—1940年:社会关系以华侨外流、侨眷留村为主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和淘金热的影响,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作为劳动力输出到海外。这一时期,多数青壮年外流,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儿童,造就了华侨在外劳作、侨眷在村耕织务农的场面。2.1.31940—1980年:社会关系产生变化抗战时期,多数侨眷为了逃避战争而前往海外,村内社会网络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抗战胜利至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华侨回乡重建家园,接着进入以生产大队为主导的社会关系行列。1966—1976年,海外华侨陆续接走家人,社会网络的结构被破坏,村落再度陷入衰败状态。综合以上3个时期的变化,洛场村的社会网络结构在这一阶段产生变化,几经波折。2.1.41980—2013年:新主体融入社会网络1987年,洛场村建立了洛场村委会,多数村民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洛场村村民掀起了“建房热”。周围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者,村民借此契机将建好的房子租给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从此洛场村的社会网融入了新的主体。2.1.52013年至今:多元城乡社会网络结构2013年,政府为活跃地方经济选定洛场村作为文创产业发展的项目地,创客空间出现在洛场村,拉开了洛场村多元主体城乡社会网络结构的序幕。1900年至今洛场村的社会网络变迁如图3所示。
2.2洛场村社会网络重构
2.2.1重构原则(1)社会发展性原则。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停向前,改革开放带来了快速的经济效益,洛场村的村民在这一趋势之下努力建设洛场村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入驻。(2)扶持引导性原则。政府顺应美丽乡村的建设热潮,将洛场村作为试点,采取拨款扶持的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华侨的后代也相继回到家乡参与到建设当中来。(3)因地制宜性原则。洛场村在基于历史悠久的碉楼和当地的华侨文化,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手法,吸引有情怀的文艺青年在洛场村组成创客群体,将历史建筑作为载体,很好地挖掘了地方特色并培养了浓厚的乡土认同感。(4)包容性原则。洛场村的社会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是支离破碎的,在此节点之后的不同群体相继加入后而局面稳定,表明洛场村的社会网络具有较强的包容性。2.2.2重构阶段第一阶段:村民改善家园环境,加建房屋,完善基础设施,满足自身居住需求的同时将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满足了迁入者的需求,为社会网络的多元性提供了基础设施上的保障。第二阶段:政府大力扶持洛场村的改造建设,吸引创客群体入驻,以留住传统文化、引入新兴创客文化的做法来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氛围,为本地居民提供增收渠道,进而强化村民的认同感,提高村民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的重视程度,为多元化主体社会网络的构建开拓新思路。第三阶段:创客空间改造实施后,村中各群体间的交往频率逐渐升高。独特的碉楼文化和创客空间在乡村改造中逐渐成名,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的游览不但带来了消费,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网络的多元化发展。2.2.3重构内容(1)主体社会网络重构的主体是人,只有关注人的发展动向,社会网络才有形成的可能。洛场村从宗族性的乡村演变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其关键在于流出的人再度回到村中并参与建设,外来的人进入村中参与建设,其主体的参与机制如表1所示。在社会学领域,社会网络中的主体越多、信息交流越密切,则该社会网络健康发展的趋势越好,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微改造给洛场村的社会网络主体互动带来了强大的契机。(2)路径和节点生活层面:在洛场村内,主要的交流节点在学校、创客空间和商业街,次要的节点在一些滨水空间和大榕树下。由于洛场村的风俗里面有风水塘的特色,所以人们会在茶余饭后在这些水塘边和大树下唠家常或者散步,交往的路径大致和路网的结构相匹配。生产层面:村中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文创产业和工业,经过调查发现主要的生产节点是由五金厂、物流园、制鞋厂和创客空间组成。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物流园和制鞋厂上班,大部分留在村中的居民在五金厂上班,极少数村民在物流园上班,小部分的村民在创客空间上班,创客空间的主要成员是来自于外地的文创青年,其生产路径与各群体的生产活动轨迹相吻合。
3结语
洛场村社会网络依次经历了以宗族纽带为主导、华侨外流和新主体融入3个阶段,最后进入了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城乡社会网络结构。洛场村社会网络重构的主体是本地村民、创客、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社会网络重构主要分为村民主动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来务工、政府下达政策引导文创产业进驻、文创产业发展吸引游客这3个重要阶段。创客空间微改造的方式为洛场村的转型注入源头活水,为乡村建设社会网络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叶继红.集中居住区移民社会网络的变迁与重构[J].社会科学,2012(11):67-75.
[2]才凤伟.乡村社会网络的利用与再造——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的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04):24-28.
[3]韩静.花山特色小镇:从“空心村”到文创小镇的嬗变[J].商业文化,2017(22):44-51.
作者:何锦飞 宣成泉 黄景鑫 林俊欣 宋云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