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思,提出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还对江西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具体实践研究,以点带面,提出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措施。
1.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4万亿元,网上购物人数达到6329万人,网上支付人数达到5697万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多达1万人以上。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至少在3万以上,并且已经有1/3中小企业正在应用电子商务。
所谓电子商务人才是指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掌握现代商贸理论与实践,能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复合型人才。
由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脱轨,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一方面企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大,而学生就业率却很低,这无疑是一对突出的矛盾,那么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定位不准确、方向不清晰
电子商务是一个包含多学科、多理论又相互交叉的专业,既有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包括经济商务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资金支付、客户服务等环节。其诞生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没有建立相应健全完善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清晰;课程开设没有特色,学生学到的技能宽而不精,这就造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底从事什么样工作并不明确,不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定位。
2.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电商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途径基本通过老师讲授,但是大部分电商专业的教师,主要是从事计算机或经济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老教师以前很少接触到电子商务,而年轻的老师可能刚从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毕业,显然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相对有限,教师通常通过自学或者参加有关的研讨会或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总体教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2.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电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特色决定了电商课程体系的设置。这要求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既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又要有经济商务相关课程,并且两者能够无缝连接。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两者是分离的,要么是信息技术类课程过多,没有掌握好营销的理论;要么是商务类课程过多,只会传统的营销理论,不能很好的应用信息技术。这两种课程体系设置都是不合理的。
2.4实践条件欠缺
当前采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通过专门的软件来模拟操作,这样可以丰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但是这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电子商务技术更新较快,而很多模拟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更新,所以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电商要比模拟复杂得多,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校外实习,学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训或者与相关的电商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学校联系实习是相对困难的,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场地和管理等诸方面原因,他们也不大愿意接收实习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