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晓得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吗?你还保留每天阅读的习惯吗?
记者查询拜访浙大藏书楼——
大学生图书借阅量,每年缩水10%
电子阅读上升较着,但具有不少短板
今天,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标,是要鞭策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在读书越来越少的今天,天之宠儿的大学生,读书现状若何?喜好看什么书?又习惯何种体例阅读……今天,我们走进浙江大学藏书楼,一探事实。
查询拜访
藏书楼里,
大部门学生围着专业书转
“同窗,你好。请问,不是浙大的学生也能够进藏书楼吗?”今天,在浙大玉泉校区藏书楼等电梯,一个戴黑框眼镜穿藏蓝色上衣的男生走了过来。
他刚从无锡到杭州,就想来看看浙大的藏书楼。为什么恰恰是它?他想了想,不那么自傲地说,“学校的藏书楼是最能代表学校文化气质的处所吧。”
话音刚落,电梯门开。
一同进电梯的,还有位学电气的男生。他按了6楼,直奔自习室。期末临近,又到自习忙碌时。
他说,曾经许久不看专业外的书了。“上一次看”,他想了好一会儿,“仍是两个月前吧。是本,叫什么名字的?反恰是本哲学书。”
“忙,没时间。”他注释。
“忙”这个字,在接下来三十余位学生的嘴里反复。他们中,有本科生,有硕士研究生,有博士研究生。
上课、论文、研究项目,大部门时间仍是围着专业书转。有还通信工程的书,选了这门选修课;还有《适用英语语法》,博士论文要用。还有借编程类的书,仿真手艺研究要用。有借财政布局方面的书,期末课题要用。
另一半来自习的学生,日常平凡看的书也多是专业书。最多的人,一名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一个月会看三四本专业书。起码的人,两名本科男生,一个学期就看三本专业书。
查询拜访中,有个较着的现象:专业书之外还看书的人,遍及爱书,并且涉猎普遍。节制专业博士研究生尚同窗,是最爱看书的一位。汗青、社会、哲学和经济等,都有涉猎。半个月前,他自购了30多本书,花了500多元。
“本科时,什么都看,没法区分哪些人看似实话倒是假话,哪些人看似假话倒是实话。”他当真地说。分歧概念里的养分,他十分垂青。
仅一成学生
有电子阅读习惯
与“看专业书”同样高频的词,是“网上检索论文”。原认为,学生们早被论文检索“逼出”了收集阅读的习惯。
可没想到,被问及“会网上看书吗”,分歧性的谜底都是“不看,不习惯”。阅读体验不敷舒服,是最次要的缘由。
在三十余位同窗中,只要4小我在纸质书之外还会屏幕阅读:2人用Kindle,1人用iPad,1人用手机。
用Kindle的人,仍是对电子阅读有埋怨。“中文资本太少,很多多少仍是盗版,版式很难看。”一位化工博士研究生说,他对阅读体验要求很高。客岁秋天,无法之下,他把Kindle转手了。
用iPad的同窗,看书时,总会被各类其他使用软件。分心电子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
借阅量每年下滑10%
“藏书楼的借阅量,履历了从上升到下降。下降,是近三四年前呈现的。”浙江大学藏书楼副馆长黄晨坦言。
客岁,浙大藏书楼畅通量约170万册。也就是说,借阅量约为85万册。看上去85万册,是挺大的一个量,某些省级藏书楼的借阅量还达不到。
不外,现实上,近年来,浙大藏书楼的借阅量,每年鄙人滑10%。
“国外藏书楼,近年,差不多也是10%的下滑量。”浙江大学藏书楼根本分馆馆长瞿晶说。
若是再与藏书量比,这85万册的借阅量只利用了14%的书。目前,浙大三个校区藏书楼共有藏书600万册。
电子阅读,问题几许
图书借阅量每年下降10%,黄晨说:“下降是一般,不下降才有问题。”
他认为,电子阅读是一个大趋向。在欧美,电子阅读已是一个成熟的消费习惯与,“若是我们的藏书楼借阅量不下降,那申明我们的电子阅读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大学数字藏书楼的借阅量在上升。“近年,上升很快。”黄晨说。客岁,浙江大学在这一平台上的阅读量约45.9万次。阅读量排第一的中山大学,更是高达142.66万次。
2001年,浙江大学起头建立这一藏书楼。这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全球共有2000多所高校共享。
目前,这一平台已有250万册的珍藏,包罗各类视频音频图像以及灰色文件(未正式出书读物)。它修复了破损的期间文献,令其成为这一平台上的新宠。
另一个数据,同时印证了黄晨的见地。客岁,浙大的学术性数据库下载量已达1000万次。“浙大有52500余论理学生,平均下来,一人的下载量就有200次,这个数字是相当大的。”黄晨说。
可是,这一数字并没有令黄晨有多兴奋。他起头了冷思虑,“概况上看,屏幕阅读添加了,可是,事实在阅读什么呢?”
“碎片化的阅读,3屏以上的读物就会缺乏吸引力。”黄晨说。他发觉,能让四周人在屏幕上完整阅读的书,只剩下文娱消遣类的了。喜好看庄重文学的,仍是固定的那么些人。
令他不睬解的是,“不少人的消费习惯很奇异,每年能够换一台手机,新的iPhone出来花上5000元都不感觉贵。可一个电子阅读器,好比Kindle,一台不到1000元,却感觉太贵。”
“可供电子阅读的中文材料,只要10%不到。”黄晨发觉。按照专业的目光,图书出书的错误率只能在万分之三以内,可令他焦急的是,“中文电子阅读,只要能达到这一要求。其他的材料,错误百出。”
“我们有那么多出书社,可是,有谁去做这件事,为下一代添加中文电子阅读呢?”他问道。
腾出空间
让学生喜好上电子阅读
最少,黄晨能够在本人的范畴——浙大藏书楼,先行测验考试。
在浙大紫金港的根本藏书楼,有1300平方米的浙江大学藏书楼消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IC)。它分成8个功能区,多空间,学问空间,进修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立异空间和社交空间。
“以前的藏书楼,次要是文献办事。此刻的藏书楼,是一个第三空间。在这里,不只碰到书,更是碰到一种文化空气,碰到一些情投意合的人。”黄晨说。部门书,逐步地推到书库,空间腾出让给读者。
这里,有供给22英寸屏幕,可360°调理标的目的。并且,这个大屏幕还可与自带的笔记底细毗连,构成可同步操作的双屏幕。在如许的大屏幕强互动之下,即便看庄重阅读,都是一种享受。
黄晨要为学生供给一个舒服的屏幕阅读空间,让学生喜好上新一代的读书习惯。“若是,我们不克不及用一种好的熏陶他们,只会让他们远离藏书楼。只要供给让他们能够接管的体例,才能让他们走进阅读。”
此后,浙大玉泉校区和西溪校区,都将斥地IC空间。
别的,大学数字藏书楼完成数量堆集后,黄晨决定再开辟,供给个性化学问办事。对250万种材料分门别类,编纂成专题库。“做足阅读体验,能够更好地阅读文献。”他说。□本报记者 高逸平通信员 良格
思虑
浙大本科生院
为大学生保举的
典范图书
文学类
《瓦尔登湖》,亨利·大卫·梭罗
《追想似水韶华》,马塞尔·普鲁斯特
《新月集》,罗宾德托纳特·泰戈尔
《先知》,纪·哈·纪伯伦
《浮士德》(),歌德
《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
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百年孤单》(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
《词话》,王国维著,徐调孚注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边城》,沈从文
《红楼梦》,曹雪芹
《围城》,钱钟书
《芳华之歌》,杨沫
汗青类
《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特
《宽大》,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乡土中国》,费孝通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万历十五年》(美国),黄仁宇
《汗青研究》,汤因比
人生类
《人生十论》,钱穆
《曾国藩家信》,曾国藩
《中国人的》,辜鸿铭
《高效强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哲学类
《论语》,孔子
《》(经),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士与中国文化》,
《具有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
《纯粹》(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思惟录》,帕斯卡
类
《宣言》,马克思
《本钱论(第一卷)》,吴正晓
《开国方略》,孙中山
《选集》,
《抱负国》,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次序的重建》,
塞缪尔·亨廷顿
《论》,罗尔斯
经济与法令类
《小的是夸姣的》,E·F·舒马赫
《社会契约论》,卢梭
科学类
《简史》,比尔·布莱森
《科学史》(英国),丹皮尔
《中国科学手艺史》,李约瑟
《科学与人类行为》,B·F·斯金纳
《时间简史》,史蒂芬·威廉·霍金
《沉寂的春天》,蕾切尔·卡逊
《发源》,
《阐发导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义务编纂:石兰)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