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权威的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期刊发表学术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基于信息技术的煤炭管理评职论文发表范文

作者: admin2013-05-21阅读:文章来源:未知

  摘要:本文从几个角度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以及特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了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煤炭,安全

  引言: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煤炭企业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多年来,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秩序,由此带来的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企业考虑的首要工作。

  一、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在不断加强煤矿整改力度,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改造,以及加大科技投入、矿长加强督导力度等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实施下,事故发生率有了较大的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如下特点:

  (一)、煤矿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

  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地质构造不同,易给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同时,随着采煤深度的加深,冲击地压危险性在不断增大,围岩温度也随之提高,通风排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根据以往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瓦斯、顶板(在煤矿矿井下位于煤层上方的岩层)和运输事故,这三类事故在事故总数和师傅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分别约为82.94%和81.55%,在这三类事故中,以瓦斯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17.10%和34.41%;顶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数的54.42%,占死亡人数的19.8%[2]。

  (二)、安全生产事故具有规律性。

  第一,事故发生概率与煤炭产量呈反向关系。在产煤大省或地区以及企业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概率明显低于产量较低的地区或企业。第二,事故发生时间具有集中性,从每年看,3、4、5月份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明显要比其他月份高些。第三,事故发生工作点集中,其中以掘进工作面发生事故的概率最大。

  (三)、安全管理水平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矿企业装备水平也逐渐得到优化,传统的由于发生自然灾害带来的事故概率不断下降,但生产性事故的概率却不断上升。由于传统的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手段落后,部分基础性安全难题,如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突水等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矿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强度确定、支护材料选型较小。生产设备功率、矿井通风量等富余系数偏低,发生事故的概率仍较大[1]。

  (四)、在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存在漏洞

  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数据就是安全信息数据,它主要包括对井下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风速、烟雾度、温度等各类环境参数进行事先测定。此外还需要对矿井生产、运输、提升、排水等各个环境的各种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以判断安全系数,进而为安全生产提供参谋,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而目前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仍就是依靠传统的人工测量,人工判断,未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机制,缺乏时效性,不能做到及时判断,及时预防。

  二、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预警能力

  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很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它能自动化地实现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等功能,即时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人为产生的错误和误差。对于安全技术人员了解、分析采煤的各个环节概况,对于可能产生的危险及时进行等级评析,并及时做出预警、预报、预案,有预见性地去组织、协调、监控各个环节的概况,对于安全生产起到很到的保障作用。

  例如,其中通风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煤矿通风安全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显得至关重要,通风安全是煤矿生产首先要紧解决的第一个安全性问题,通风安全的保障程度直接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利润比例相挂钩。通风安全管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工程,而通风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程,涉及到安全生产的诸多环节,其中包括从煤炭开采到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从影响煤炭安全生产因素划分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即:通风管理、瓦斯管理、矿井与顶板管理、煤尘管理、防治水管理、防灭火管理和其他有害气体管理等[2]。

  面对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传统经验下,仅仅靠技术与管理决策人员自身的经验,去分析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明显是有局限性的,受主观人为影响的因素将会很大。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专家系统,将安全系统工程原理与事故树逻辑推理方法运用在预见性分析中,能对作业场所,作业区域进行危险程度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超前预测[4]。

  (二)、改善煤炭企业在灾害应急处理中的能力

  煤炭企业的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因此在发生事故的时候,怎样采取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信息管理系统在一旦生产环节的部分指标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做到“紧急刹车”,避免事故危害的进一步增大,对于技术人员快速掌握现场信息以及调配资源,做出正确有效的灾害应急处理方案,讲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煤炭安全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单一系统过渡到网络化系统,从以往的静态管理系统过渡到动态管理系统。一般根据影响因素将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划分为:通风管理、煤尘管理、防治水管理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管理等几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煤炭安全管理系统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在以上几个管理部门中,并建立起现代化、智能化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以实现安全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处理,从而将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来讲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一)、瓦斯安全监测系统。

  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井下分站、各类传感器、井下分站、传输设备、地面中心站等几个部分,其功能依次分别是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及信息输出等。传感器一般包括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负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是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4]。

  (二)、安全预警与分析系统。

  安全预警与分析系统一般是在安全指挥中心,此系统会根据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传递的数据,并结合每个矿井本身的特点和以往的经验,做出一个事故发生率的综合性分析,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专家系统,最终给技术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安全信息决策参考。

  (三)、井下安全考勤系统

  井下安全考勤系统是对进入矿井的人员进行实时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入井考勤和出井考勤,考勤设备直接与安全指挥中心的主服务器相连接,对每个井下工作人员进行跟踪分析。

  (四)、专家智能系统

  专家智能系统是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专家信息数据仓库和以数据挖掘为原理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等部分构成。

  结语:近年来,我国的煤炭科技人员提出了“数字煤矿”的概念,即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以网络传输为纽带,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多源信息的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查询与空间分析,并实现空间信息的多方式输和联机决策分析处理。对进一步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构建数字化企业管理系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应、陶云奇.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科技创新导报,2008,NO.01;22-23.

  [2]杨宏亮.信息技术在鄂尔多斯地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

  [3]汪文生、王立杰.信息技术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煤炭工程,2005年第10期;31-34.

  [4]杨中云、吴启涛、吴香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J] 信息化,2004.5;61-6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