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人口的急剧增多,使得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倘若没有正确的规划、管理理念引导,此类问题将日趋严重。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的理念,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该论文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创造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品质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人居规划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当代世界面临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重重危机之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价值观和生存发展理念。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与环境已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工作理论、理念、技术等构成的范式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其中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等更是建立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框架,成为以后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直至今日,在无数规划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无论从社会、经济还是从环境的视野出发,可持续发展能成功地解决今天社区甚至延伸到城市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人工环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易于实施。例如居住区系统中的公共开放绿地的规划和设计,当它作为所有生物的栖息系统而不是作为点缀场地的时候,便成为城市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居住区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它可以作为雨水集汇处用来缓解城市洪涝和水污染,可以是社区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中心,也可以是休闲和风景秀丽的地方,或者是部分地展示地方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理想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帮助改变我们对社区环境组成部分的认识,社区环境已经不仅仅是一块由住宅建筑界定的场地,它是个归属于整个城市和区域的环境中的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想让我们在对社区环境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时候思路更广阔。并通过这一进程搞好城市的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多种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诸多目标,例如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社区的凝聚力得到提高,使人们对于寻求高质量的社区生活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使人们乐于参与其中,进而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缓解自然灾害,节约能源和稀缺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最终社区存在和良性发展的周期增大,社区的稳定性更强,社区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提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重要的可能是能联系和整合居住社区中各种因素并共同达到一个整体的目标。
一些设计师和规划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寻求创造人类住区新模式和建设形态和自然过程在功能上是整合的,并在不影响动态生命系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类需求的现代城市。现代城市和人类聚居开发逐渐地朝下列目标发展:
(一)恢复退化的土地,适应生物区的发展
在人类住区发展过程中,恢复和充分重视土地的健康性和开发潜力;开发模式要与景观、土地固有形式及其现存的生态特征,尊重并适应生物区的各种生态因素。
(二)优化能源效用
实现低水平能量消耗,使用可更新能源、地方能源产品和资源再利用技术;在环境可承受的条件下,使用适当的材料和空间形式,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创造广泛、多样的社会及社区活动。
(三)丰富文化景观
保持并促进文化多样性,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人类住区发展、建设、维护各方面;最大限度保留有意义的历史遗产和人工设施。
(四)治理生物圈
通过对大气、水、土壤、能源、生物量、食物、生物多样性、生境、廊道及废物等方面的修复、补充、提高来改善生物圈,减小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居环境在规划中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生态优先战略
城市、村庄和住宅小区是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特别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对人居环境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用生态学的原理,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物种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等,来营造和恢复环境的自然性。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关宜人居住面积、结构布局、功能分区、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建材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在住区规划中则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的环境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如节能、节水、节地等。节能,就是要有效采取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通风技术措施,并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清洁能源。节水,要大力推行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少建或不建大草坪等耗水景观。节地,不搞大广场,不搞占地面积过大的别墅等等。
(三)经济适用战略
一方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不搞奇花异草、名贵建材等华而不实的事;不搞超越“宜人尺度”、大而无当的事(如广场、马路、户型、面积分配等方面的失当现象);不搞大广场、大草坪等浪费资源的事,特别是住区景观要把握好尺度,满足生态要求即可,不搞节外生枝、画蛇添足的事。
(四)以人为本战略
营造好的人居环境,目的是为了“人”能健康地生存繁衍、舒适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以人为本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人居环境的许多方面。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加强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必要保障。引入公众参与,能够使规划工作者更加深入认识项目环境并了解居民所需,使规划编制名副其实的“以人为本”,使规划本身更加全面、协调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如澳大利亚Halifax 城镇的开发项目,此项目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内城哈利法克斯街的原工业区,占地2.4公顷,是以住宅为主的混合型社区。目前,部分场地因曾被用做工业加工(服务站、沥青工厂和仓库)而留下了一些废物和污染物,计划通过植被种植,来治理这些曾被污染的土壤。全区屋顶花园上有一千多个太阳能收集器,通过它们可以提供热水、取暖、制冷或给蓄电池充电。
哈利法克斯这个项目的规划格网呈方形,公寓街坊围合一个方形庭院和广场,为避免重复,没有一个庭院采用同样的形式围合,并偶尔穿插圆形要素作为主题。简单的7.6米格网——厚实、有弹力的土墙结构决定了城市基本形态的“经纬”。这些400毫米厚的夯实的土墙所使用的泥土主要取自乡村地区需要恢复的退化或者受到侵蚀的土地。夯土成为建筑的大量原材料,这些土墙发展了夯土建筑技术,它们立于大地之上,最终又回归大地。墙体设计成可使用数百年,它支撑着楼板、屋顶,并起到储热的作用,而且还在紧凑的城市布局中吸声——隔声为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提供可能。
建筑都是由专业的建筑师和居民共同完成的,建筑立面和室内空间设计充分反映住户的内在个性。建筑选用对人体无毒、无过敏、节能、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材料。阳台、凉亭、帐篷和树木都将保护户外的人们免受紫外线辐射和雨淋。建筑设计反映气候特点,隔热、采光、通风与墙体的有机结合使建筑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阿德雷德市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更好地发挥功能。
在社区内设置一些堆肥厕所,使富含有机质的污水不全部流入下水道,为区内植被提供肥料的同时还可制造沼气。在小型市场附近建有太阳能水生动植物温室(即污水处理厂),污水将在这里通过生物过程的处理提供堆肥和洁净的灌溉水。该系统运行、提炼过程均符合澳大利亚条件与植物群落习性,它的输出物将受地方卫生权威机构监控。太阳能水生动植物温室里的鱼与蝴蝶,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观光地。
社区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传播城市开发规划等知识的中心。在这里通过图书馆、展览、咨询、报告可方便地知晓城市规划和生态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中心是哈利法克斯城镇开发项目的发源地,同时该项目本身的大量研究也源于此,中心还不断提供有关城市发展中能量交换、环境影响的数据。
土壤侵蚀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环境问题,通过堤岸改造、种植本土植被,阿德雷德地区的农业地区受到严重侵蚀的溪流将得到稳定。在这些乡村地区,受到侵蚀的溪谷的稳固需要土的挖掘,而这又为哈利法克斯新旧城市环境提供了建筑材料。
该项目中在社区环境设计方面主要针对优化能源效用,提供健康和安全,尊重历史、丰富的文化景观等的目标进行的技术研究策略,包括使用现有的技术,建筑和场地的整合,建筑的节能,接近规划和静态交通,可循环材料,地区资源,水源和水循环,能源供应等的住区环境物质要素的技术研究。
结语
我们在从事人工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关系到人居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比如,水资源匮乏,各种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使用等等,我们应当从更多方面,比如场地、水和建筑材料等等方面探讨可能的环境保护因素。这样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就会更全面,更真实。
参考文献:
[1]孙明,吴斌.城市规划中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
[2]张春花.我国主要城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徐琴.可持续发展观与优质人居环境的建设[J].学海,2002,6.
[4]张畅.苏南农业区域景观生态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1.
[5]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