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绿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生态廊道不仅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游憩空间。本文论述了城市生态廊道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指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是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维护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最后对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绿地网络
1 城市生态廊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生态廊道评价指标的建立最终是要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经营和决策服务,应能综合评价城市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并能指导其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布局,发展模式与建设标准的确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概括起来说评价指标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判断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城市生态廊道在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是否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当地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和谐合理。(2)判断城市生态廊道在功能上是否能满足需要,主要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以及游憩功能三大方面。
1.1 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指标
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宏观尺度主要是景观的尺度,相关指标包括城市生态廊道的总面积、总长度及其比例、廊道连通性和廊道环度;中观尺度主要反映某一具体廊道的外部基本特征,如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以及形状指数等等;微观尺度主要反映具体廊道的内部结构特征,如乔灌草结合度、树种多样性等等。
1.1.1 宏观尺度结构指标
(1)总长度、总面积及比例
总长度与总面积是描述一个城市的生态廊道概况的最基本数据,而城市生态廊道总面积占整个城市面积的比例则是描述一个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总体水平,就如同城市绿地率一样,是从宏观尺度上对城市整体绿化水平的说明。
(2)连通性
连通性是描述廊道网络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经由廊道达成的连通程度。连通性通常用r 指数表示,它是指一个网络中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的比值。即:
其中,L 为连接廊道数;V 为节点数;LMAX 为最大可能的连接廊道数;r 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0。r 为0 时,表示没有节点相连;r 为1.0 时,表示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
(3)环度
网络环度同样是廊道网络复杂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α指数测量,即网络中独立环路的实际数与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环路数之比。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 为连接廊道数;V 为节点数;L-V+1 表示网络中独立环路的实际数;2V-5 表示网络中的最大可能环路数。
α值的变化范围为0~1.0,当α=0 时,表示网络无环路;当α=1.0 时,表示网络具有最大可能的环路数。
1.1.2 中观尺度结构指标
(1)曲度
廊道曲度的生态意义与生物沿廊道的移动有关。一般来说,廊道越通直,距离越短,生物在景观中两点间的移动速度就越快,而经由蜿蜒廊道穿越景观则需要很长时间。
(2)形状指数
通过计算某一廊道的形状与相同面积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复杂程度。形状指数越大,表明形状越复杂,可以发挥较多的边缘效应。
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P 为廊道周长,A 为廊道面积。
(3)宽度
一般地说, 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由于廊道为线性结构,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随着廊道宽度的增大,廊道内的边缘种和内部种具有不同的数量变化的格局。
1.1.3 微观尺度结构指标
(1)乔灌草结合度
廊道内部群落结构的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廊道生态效益的发挥,是衡量城市生态廊道内部特征的重要指标。乔灌草结合度指标主要反映生态廊道内部群落中乔、灌、草种类比例配置的合理程度,乔、灌、草的比例与具体生态廊道类型的功能发挥相协调度以及生态廊道的具体立地条件的适宜度。
(2)物种多样性
在人口积聚、产业发达的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为重要,因此,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对于物种的多样性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尽量提高绿化树种的种类,形成不同景观的植物群落。具体计算公式为: Pi 为第i 类树种占所有树种的数量比例,H 为物种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树种多样性越高,其生态效益越好,稳定性越高。
2、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结构布局设计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结构是指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即城市绿地是如何通过城市生态廊道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系统。城市生态廊道的联结包括廊道与廊道、廊道与斑块、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联结。通过城市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斑块不同程度和不同等级的联结, 构成了城市的绿地系统网络。因此,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结构布局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各城市自然环境、城市风貌各不相同,决定了每个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的多元化。
2.1 环状布局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城市生态廊道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限制城市的扩展蔓延,周边卫星城镇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英国的大伦敦规划,通过保持环状绿带的永久开敞性,阻止城市的蔓延,限制和调整城市开发的空间尺度和模式,保护农村、林业和其他相关用途,促进城市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2.3 带状布局
绿地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 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带状布局不仅可以联系城市中其他绿地使之形成网络,还可以很好的引入外界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
2.4 网状布局
城市中的生态廊道网络主要是由一些线状的生态廊道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状布局,这通常表现为城市的绿色道路廊道网络。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行列式和非行列式布局。
2.5 树状布局
在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中以一条主要的生态廊道为主干,两侧以树状分支的形式向四周伸展,这种布局形式多表现在以绿色河流廊道为主的城市中。这种布局形式的环度相对较低,绿地斑块的廊道连接数较少。在树状布局中较大面积的节点斑块的分布具有较重要的生态意义。
3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和分析
3.1城市绿地空间的遥感解译和分析
确定城市绿地的景观类型,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对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地理配准,并建立解译标志,对各类绿地景观类型进行判读,建立城市绿地地理信息系统,生成各类绿地景观类型的图层,分析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属性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标;选取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结合GIS 空间叠置功能,进行城市生态综合敏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尤其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重要意义的“生态源”空间要素的辨识,评估潜在的城市生态廊道需求空间。
3.2 城市生态廊道现状综合评价
3.2.1 城市生态廊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根据城市现有生态廊道现状特征,建立城市生态廊道结构和功能分类体系;在城市绿地信息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判读城市生态廊道,建立不同类型生态廊道的图层,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空间分析和相关指标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2.2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现状分析
提取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图层和属性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整体空间格局模式和特征;统计廊道网络指标相关如密度、网络联通度、环度等,分析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总体属性特征和潜在问题。
3.2.3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现状分析
根据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统计分析相关指标数据,如廊道长度、面积、曲度以及内部结构特征;总结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现状特征,分析其主要功能、存在的问题发展及其潜力和重点;结合城市现有自然资源和城镇空间,分析各类生态廊道建设的潜在空间,进行各类廊道建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3.3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规划
确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目标及原则,拟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各项指标;基于不同规划场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空间布局形式确定;多方案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格局在生态效益、游憩价值、景观价值、不同对象低阻力通道可达性等多方面的评估和比选;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林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分析;生成基于复合功能最优化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规划,整合所有
现存的、当前的和被建议的绿道和绿地规划,并提供相关数据统计表。
3.4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规划
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确定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布局、位置、范围、性质、功能、规模等控制要求;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典型断面形式和内部群落结构等。
3.5 城市生态廊道可持续经营规划
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目标的实施为核心,针对生态廊道建设的挑战,采取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从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规范资金运作、加强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平台、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