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消费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得到普及,网络的发展影响着商品购买、柜台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进程。网购模式的多样性带给人们便利,也带来了很多隐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食品已经成为网购的热销产品之一。然而,网购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网购食品安全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在新时代,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网购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网购食品;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变了对食品领域的标准。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领域的更高要求,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应当尽量协调好生产、销售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做到合理合法,又有条不紊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近些年,网购已经得到普及,网购食品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使得人们不必走入嘈杂的市场便可获得想要购买的食品。网购平台的入门条件比市场上的店面低,所以实现网购食品规范化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新时代我国网购食品的特征和现状
(一)网购食品的特征
《2017-2022年中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新型食品电商与传统食品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同,前者表现出了潜在的增长动力。网购食品具有以下特征[1]。首先,食品丰富性。食品电商产品结构相对比较平均,差异化程度高,符合电商的特征。其次,交易虚拟性。网购食品不同于传统市场的货物买卖,卖家通常在网络店铺进行产品的宣传展示,在民法层面上属于要约。最后,服务跨地域性。传统的店面交易通常是在固定的摊位实现食品交易,但是网购食品成功实现了异地购买这一愿望,从挑选、购买到快递送达,购买者都无需亲自到达现场。在双方达成买卖合意后,卖家远程发货,通常三至五天可以到达买家的地址。这种购物模式可以使人们不必出门便可以完成购买的全过程。
(二)网购食品的现状
2008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该法律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经两次修订。但是,《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内容没有对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也没有建立健全的网购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网络平台上购买食品很难保证自己的权利,食品质量也难以保障,因而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消费者人均消费和电商比重数据显示,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的满意率呈上升趋势,可想而知,我国电商比重也会呈现持续高增长的态势[2]。根据渗透率的速度进行大胆预测,至少到2022年我国食品网购的市场复合增长率在15%以上,将达到28000亿元。
二、网购食品的经营模式与安全监管理论
(一)网购食品的经营模式
食品经营者在网购食品交易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为了销售自己生产的食品,网购食品经营者被称为销售自己产品的专营食品网站;另一种为销售各种产品的自营网店,在销售各种分布式食品的自营在线商店中,产品种类则可以分为许多种。网络购物分为两大网站经营模式,一类是垂直式的购物网站模式,另一类是平台式购物网站的模式。关于垂直经营模式这一模型,该模型通常是由食品类企业向网购服务提供商提出要求而建立的,在这种方式下几乎没有企业销售他类产品,仅仅是申请搭建网络服务者的平台,所有的决定都是企业自己做主的[3]。关于平台式购物网站的运营模式而言,其商业模式是食品经营者进入第三方在线平台时在第三方在线平台上出售食品。这种基于平台的在线食品购物业务模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C2C,这是一种个人到个人的食品销售服务;另一种是B2C,从公司到个人的食品零售服务。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网购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市场经济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确定了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体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会极大地影响市场经济的活力,即“市场失灵”[4]。市场失灵在食品市场中的主要表现是信息更新缓慢。通常,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后,网络披露需要一些时间,问题被披露之前被称为安全期。此时,食品经销商会利用互联网虚拟平台这段安全期来隐藏食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这一时段,购买者无从知晓自己所消费食品的安全性。2.公共利益理论这一理论是施蒂格勒提出的,目的是维护生产商的权利。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权益。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购平台存在着市场失灵这一缺点。为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应充分听取大众的意见,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5]。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这一新的模式维护了公共利益,同时对社会群众的公共利益造成了极大威胁。由于食品问题与大众密不可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问题备受重视。3.法律规范理论政府监管对纠正市场失灵、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和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大影响,但也存在一些缺陷,监管不足和过度监管都是监督不力的表现。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是打击网购食品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行为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用法律规范来制约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行为。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面最广的,但也是缺乏有效规制的一部分,网购消费者需要提高自己甄辨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食品安全法》明确标注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食品安全法》还明确规定食品的宣传内容不得包含虚假信息,如以疾病预防和治理功能迷惑大众。
三、网购食品安全的隐患和解决办法
当下,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应当受保护的权益,而且严重影响网购这一新兴模式的稳定发展。提高消费者安全防范意识是当今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解决食品监管问题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难题。
(一)网购食品安全的隐患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如网购服饰、订购外卖、网上租赁、网上购票等。如今,无论老少都喜欢在网上购买各种各样的食品。在线购物不同于传统商店中的面对面销售模式,买家无法准确判断在线食品购买的安全性。网售食品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目前没有最佳选择能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对网购食品安全没有法律规范的保证产生担忧。例如:网络平台售卖的果蔬产品多是自产自销,保鲜冷藏技术是个大问题。如果果蔬食品外包装发生损坏产生质量问题,人们食用腐烂的食物将不利于身体健康。缺乏合格的生产方式和检验结果、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生产日期超期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保护购买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人们通过网购平台购买的食品部分没有相应的标签,特别是进口食品的安全信赖度相对较低,缺乏合格的中文标签使食品安全便难以保障。过去有些食品需要特殊的地理生长环境,具有不易运输和不耐储藏的特点,在市场流通中是非常罕见的。通常来讲,这类食品大多数是自产自销,或者在当地售卖。在网络购物如此便利的今天,想要购买这类产品并非难事,消费者仅需支付额外的储存、运输等费用。个别卖家为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不惜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在没有食品安全的保障下贴上虚假的标签。买家若仅仅依靠虚假的标签来判断食品的来源和安全性,很容易被不良卖家所欺骗[6]。人们网购食品时应当始终将安全问题排在首位,但很多食品购买之后已经过了保质期,这将大大降低人们对网购食品安全度的信心,这种现象显然违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二)网购食品安全的解决办法
1.实施网络销售者实名制监管机制社会主义市场应明确市场准入的门槛,通过法律规范为食品经营者和销售者提供遵循的标准。网络食品售卖者应严格按照商品销售条例办理营业执照后再进行合法的经营活动,从根本上提高经营者的自觉性。网络销售者实名制监管机制是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引导食品销售者网络实名制注册,网站服务平台进而向消费者提供售卖信息查询和后期信息追踪等全方面服务。网站经销商需要在售卖网页上展示许可证证明、质检合格证明、服务标准等信息,食品的生产商家、添加成分、生产日期、食品合格标志也应在产品上标注清楚,由于网络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可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增强行业自律通常,在线销售是通过第三方在线食品交易平台进行的,从根源上加强对网上购物平台的有效监管,可以有效解决网购食品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交易问题。面对日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第三方在线食品交易平台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除非其能够提出排除自己责任的合法理由,免除应当承担的责任,否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网络交易后台应当在交易短期期限内保留交易账单、部门分工职责、客户交易聊天记录,当事态严重化时,及时配合食品监管部门调查。
四、结语
网购变得越来越普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由于网购消费者不能像在实体店购买食品一样对网购食品的安全状况有直观明了的认识,网络生产商和销售者便会钻法律的空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商品。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监管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入手,不断总结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精华部分,出现问题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优化网购食品安全的执法程序。
参考文献
[1]康智勇,关晓琳,杨浩雄.网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体系探析[J].食品科学,2019,(5):339-345.
[2]刘毅,袁月华.谈加强网购餐饮食品卫生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现代食品,2019,(1):68-70,76.
[3]张力.我国网购食品安全问题及监管对策[J].农业工程,2018,(12):62-64.
[4]王可山,张丽彤,樊奇奇.供应链视角下网购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6):87-94.
[5]田影.网购食品“质保”需法律和监管补位[N].中国商报,2016-12-27(P02).
[6]施建平.直击食品电商十大痛点[N].中国食品报,2016-09-05(007).
作者:田嘉维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