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活素质能够保障、促进和支持中职学生职业人生健康发展。中职教育应确立个体生活素质培养价值,激活和增强学生生命主体动力,为学生顺利实现专业、职业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基。围绕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生活项目课程类型体系,拓展、开辟生活素质培养实施途径:在校本课程中、在家校合作中、在专业学习中、在职业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生活素质。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活素质;培养;方略
本文提出的“生活素质”,是人作为生命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维系个人生活的思想、知识、能力、习惯等个性品质,它既是人维持生命的主体能力,又是促进人的生命自主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概念中的“生活”取其狭义内涵,区别于专业学习、职业生产、社会实践等广义的“生活”。中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素质,能够保障、促进和支持其职业人生健康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活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本源性、基础性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没有正视和重视学生生活素质培养价值,客观上形成了人才素质培养缺口,导致学生生活素质水平较低。生活素质缺陷对学生的在校学业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甚至个体终身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进一步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技能型人才素质水平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应确立个体生活素质培养价值,充分发挥其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发展中的基础保障功能,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开发生活素质教育资源和培养途径,激活和增强学生生命主体动力,为学生顺利实现专业、职业和个体终身发展有力奠基。
一、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现实形态
(一)中职教育前学生生活素质培养
“断层”审视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的现状,需回溯考察中职教育前学生培养状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倡导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上努力追求多元能力和全面素质有机统一,其中应该涵盖生活素质培养价值。但直至今日,生活素质在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价值目标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即使涉及一些生活素质培养内容,也是将之作为德育、劳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附属成分。由于人才选拔和教学评价的价值重心落在学业成绩,一定程度上导致德育空泛化、劳育虚无化和心育标签化,生活素质培养事实上难以实施。学校寄望于家庭教育能够自然养成学生生活素质,而事实上,随着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和独生子女政策施行,许多家庭养育孩子存在娇宠和过度保护现象,不仅削弱了孩子生活体验的兴趣,而且助长了孩子诸多生活惰性和劣习,养成不正确、不科学的生活习性和偏好,又迁移影响到学习态度和习惯。前期教育存在的生活素质培养“断层”,给中职教育留下了弥补缺失之重任。
(二)当前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
“缺口”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缺口”,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活素质培养价值目标缺失。《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职教育“全面素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出台的政策精神,也都突出同样的人才培养价值目标。但这两个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目标并没有完全涵盖生活素质培养价值。在实践中,中职教育围绕人才素质培养从多方面、多层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对“能力本位”的“全面素质”培养,聚焦于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素质培养创新探索的视角虽然很广泛,但始终没有涉及生活素质培养目标。二是学生生活素质培养有效资源缺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资源、组织、教学保障系统。21世纪以来,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多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对于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中职教育在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的课程类型体系中,各类课程经过创新开发和建构,逐渐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内容中虽然涉及部分生活素质教育内容,但均不属于培养学生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资源。学校通行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常规教育常是浮在标语式导向和纪律性要求上,缺乏生活素质培养的全面关照。学校学生管理方面,对走读生生活行为管理鞭长莫及,对住校生的生活管理普遍就床铺整理、宿舍卫生、作息时间等作整体要求,很少关注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养成。中职教育缺乏具体有效的课程资源,在内容上造成了生活素质教学实践缺失。
二、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实施理据
(一)历史观照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等人发起新教育实验,面向平民大众致力民生改造。陶行知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放眼人类一切活动,指明“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著名论断。[1]他以宏大的生活视野开发教育资源,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培养民众(学生)“草根”素质,即系于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等,将生活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入“生活教育”培养价值目标体系。进而倡导“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强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2]他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3]有需要就有必要,有必要就有价值。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等素质,其中就具体、明确地强调培养生活素质:学校里“种种事务都是要学生分任去做的,什么文牍、会计、庶务、烧饭、种菜都是要学生轮流学习的。……一切操作,都列为正课,由学生躬亲从事”。[4]黄炎培提出办职业教育“三条通则”之一便是“不但着重知能,而且还要养成他们(培养对象)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并突出家庭的重要地位,阐释家事学校“亦须使学生勿远离家庭生活,然后耳濡目染,不致理想日高,事实日远”,将生活素质教育内容概为“家事”“不外乎烹饪,缝纫,家庭整理,儿童保育,工役管理,家计簿记,卫生看护等等”。要求学校要使学生“在家服务”,并且“做什么事?怎样做法?都该有笔记一一记录,报告于家事导师,指导其得失”。[5]这些创举,在理念和行动上对我国当代中职教育实施生活素质培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二)现实需求
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当代中职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填补生活素质培养缺失?这是首先要澄清的价值认识问题。缘于学生生活素质养成是家庭责任和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技能等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容易形成“能力本位”的“全面素质”教育中没有培养学生生活素质的必要的误区,从而造成中职教育生活素质培养的“不作为”。以生命教育价值目标审视,中职教育实施生活素质培养有其独特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素质对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生活是人最初始的劳动形式,也是人一生必须持续运行的最基本的劳动形式,生命个体在吃、穿、住、行自我运行的生活中,能够逐步养成关乎生活的正确认知(思想、知识、经验等)和良好的行为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心理品质。经过后续学校教育强化,迁移至学习情境,能够促进个体全面素质良好发展。第二,个体的生活素质结构要在持续培养中不断完善。人的生活素质面貌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快速发展,个体要随时更新生活知识、不断精进和更新生活技能。即使学生在中职教育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生活素质基础,中职教育也应当适时跟进提高和拓展培养,促进学生生活素质进一步发展提升。第三,生源自身的生活素质缺陷需要中职教育进行填补、修复和弥合。客观上存在的生源文化知识学习劣势往往连带着生活素质缺陷,中职教育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填漏补缺”,也会形成学业学习的障碍。第四,培养生活素质能够助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职业素质是综合素质,在专业素质之外还包容文化、思想、道德以及生活等素质。中职教育要放眼未来,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创业的职业人生发展中,能够以良好的生活素质催生、增强生存能力,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课程开发
(一)课程内容整合原则
中职教育有效整合生活素质培养课程内容,笔者以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遵循学生基本生活方式,选择、实施适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锻炼项目。“适用”体现在能够弥补现存生活素质缺陷、贴近现实生活形态、适应学生生活需求。只有适用,学生才会感兴趣,用心投入学习。二是系统性原则。培养生活素质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要开发出系统的健康生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逐步实施,全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三是教育性原则。在教育视野中培养学生生活素质,应在培养生活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科学的生活价值观。
(二)课程类型体系与内容
围绕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生活项目课程类型体系,可从以下10个方面开发课程内容。(1)饮食生活:基本的五谷杂粮、肉食蔬菜、饮料果品等营养常识,以及基本的烹饪、食用技能。(2)服饰(鞋袜巾帽)生活:服饰选择的实用知识和审美技能,以及服饰维护(清洗、整熨、缝补)的知识和技术。(3)宿舍生活:个人作息与卫生习惯养成,宿舍内务整理衣物、床铺整理等知识和技术。(4)家务生活:学生应该分担的家庭帮厨、卫生保洁等知识和技术。(5)娱乐生活:健康有益、适合学生消费的文体生活和娱乐项目等选择和参与的知识和行为。(6)交际生活:了解接人待物的社会规范,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对不同交往对象应该持有的文明言行礼数。(7)理财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消费心理、能体现“节约”精神和“实用”价值的个人理财知识和技术。(8)安全生活:生活风险防范、生活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术。(9)集体生活:个人适应、维持和改善集体生活的知识和技术。(10)个性生活:个体生活行为的自我认知、科学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
四、中职教育学生生活素质培养实施途径
中职教育要改变以往在德育、劳育、心育过程中以思想品德、劳动观念、心理情感等培养代替生活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做法,实现变向和转型,遵循“生活素质奠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之逻辑,在生活素质培养过程中自然提升学生的思品涵养、劳动精神和情感风貌。本着切实可行原则,从以下几方面拓展和开辟生活素质培养实施途径。
(一)在校本课程中培养
生活素质要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实践操练才能有效养成。鉴于现行中职课程(包括文化和专业课程)存在生活素质培养缺口的客观现实,中职教育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针对学生特点开发生活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以增长学生生活知识和提升生活技能为课程核心目标,并向思想品德、劳动观念、生活情感培养等辐射。课程形态以生活项目活动课程为宜,课程教学实行知识、技能、思品等融合设计,同时建设课程教学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每周分散或每学期集中实施,有序达成培养目标。
(二)在家校合作中培养
家庭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生活素质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生活素质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协同支持。首先,学校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养育观,自觉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经营生活的良好品质,提供生活操作条件,给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有意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维护、服务能力。其次,以学校生活项目课程培养带动家庭生活任务实践培养,在生活素质培养程序和时间节点上双方保持同步。学校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沟通信息,分享资源,提升家校共育学生生活素质的合力。
(三)在专业学习中培养
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与专业学习的渗透相融,在培养专业素质过程中,学校要抓住契机关联培养生活素质,确立学生“学习者”和“生活者”双重身份,实现生活体验与学习体验并行、生活乐趣与学习乐趣互生、生活幸福与学习幸福共享。开展生活素质与专业素质有机结合培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向良好学习行为迁移和健康生活思想向积极学习态度转化;同时,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学习和修炼专业素质,有效推动生活技能学习,拓展生活视野,提升生活品位和生活追求,从而形成优良生活素质。培养生活素质和学习素质的重要契合机制是将“生活行为规范”教育与“学习行为规范”教育一并实施,将生活行为规范和学习行为规范融通纳入规范标准一体化培养。
(四)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推进中,中高职衔接教育为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增强专业素质架设了“立交桥”,中职学生毕业后很大部分选择继续升学,因此,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需要,但中职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教育,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依然是首要任务。中职教育需要持续推进职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职业岗位实践,在加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包括生活素质在内的职业素质。学校要将职业生活素质培养纳入实习课程培养目标,职业生活是集体生活,不仅要培养学生个体生活自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群体生活协作能力,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陶行知.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A].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A].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陶行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A].陶行知全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戴林东 宋艳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