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探讨地理综合思维的基础上,从初中地理教学基本学情出发,提出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通过合理设计地理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维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培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综合思维;地理活动;策略
地理思维是心智活动与行为能力的统一体。丰富的地理知识、科学的地理方法是综合思维养成的基础。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使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综合性得到加强,有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观念未及时更新,应试教育的弊端仍然阻碍着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所学知识碎片化严重,导致知识的应用难度增大;学习过程中忽视要素间的联系,认知方式不完善等问题都阻碍着综合思维的培养。
―、地理综合思维内涵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m。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是评价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综合思维涉及三个维度,即地理要素综合思维、时空综合思维、区域(地方)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主要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是空间的三个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综合;区域(地方)的综合则注重地方发展的影响要素和动力机制。
二、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1.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大量地理知识的储备是综合思维形成的基础。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纷繁复杂,深人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地理素养“内化”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体现“综合”二字,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综合、知识练习与方法练习的综合等。注重引导学生深人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不仅要关注“人地关系”,也要分析“地地关系”“人人关系”。让学生在探索中理清地理知识的脉络、优化知识结构、习得地理方法、感受地理思想,使思维更加深刻,从而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将隐性的、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可视化,让思维更具有逻辑,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从而培养综合思维。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思维导图的构建。引导学生从某个知识点人手,寻找与之相关的知识,建立知识联结,使得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更完整的知识框架,可以将零散的地理知识点串连成指示串,并联结成知识网。思维导图的构建,降低了地理知识的记忆难度,让学生对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有更准确的把握。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片段联结成思维网络的过程,而思维链的延长,可以促进学生将要素之间的联系向纵深挖掘。鼓励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二是对已有思维导图的使用。在思维过程中恰当使用已有的思维导图,有助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知识的准确学习,让逻辑更顺畅,让思维更缜密、深入,促进分析过程、推理过程、拓展过程、归纳和综合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对已有思维导图进行深人分析和思考,尝试对已有思维导图进行重构,可有效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
2.根据学情设计地理活动,发挥自主性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要遵循有效教学的客观规律,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情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分析学情既包括对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也包括对其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的分析。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有限,视野不够开阔,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维方式正迅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在逐渐提升,逻辑性逐渐增强,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在迅速发展,是综合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3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打好基础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里的基础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习得,更重要的是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所以,综合思维培养的起始阶段切入点要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视线要低,要“俯下身子”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原有的思维能力不同,教学中要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二是思维难度要低。从较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提升思维含量,拓宽思维的广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开展对区域的自主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的迁移。例如,在学习“青藏地区的农业”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西北地区农业”时用到的研究思路: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北地区干旱的特征,由于水源不足,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即发展灌溉农业。同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出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即高峻的地势决定了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由于热量不足,农业以高寒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热量较多的河谷,即发展河谷农业。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的难度得以降低。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读图析图,探寻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地方。这一过程既深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综合思维。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综合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自主确定。通过对主题的分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自主设计研究步骤,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深人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总结、反思并记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利用板报、主题课等形式予以展示,促进思想的交流。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学生的研究过程就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在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随之而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的培养一定要有意识地突出“地理味道”,而空间性(区域性)是“地理味道”的重要表征。地理的空间性可以通过地图体现出来。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地图的识记与使用是地理空间性(区域性)的具体落实。在活动设计时,要突出地图的重要性,尽可能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强调识图、记图、用图,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等因素,初中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3D技术、VR技术的引入,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形象,使平面的、静态的图片得以动态展现,降低认知难度,促进空间思维发展。同时,新奇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局。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分析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例如,解释“重庆与杭州纬度相近,但冬季重庆更温暖”这一问题,通过地图叠加软件将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示意图叠加到一起,可以看出重庆所处的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北方的冬季风,而杭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没有遮挡,冬季风可以长驱直下。地图叠加软件的使用,在降低理解难度的同时提升用图技能,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在多而在巧。教师在制作PPT等多媒体课件之前要理清知识脉络,把握重点和难点,分清主干和旁支。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重点地图加以重点处理,重点知识在课件当中重点体现,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地理知识的呈现更加科学合理。如若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往往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4.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体系着眼于书面考试,忽视对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等隐性要素的评价。核心素养导向下,地理教学如何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建立发展的、立体的评价体系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相较于地理实践力等素养更具内隐性和综合性,传统的评价机制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作出评价,可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和量规,通过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其开展评价[2],力求将隐性的思维能力显性地评价出来。例如,利用学生建构的思维导图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4):75-85.
作者:王文潇 李世泰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