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职类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传统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以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为例,充分利用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高职电子类专业中运用“师徒制”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师徒制;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近几年,我校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上开展了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改革工作,主要采取依据市场需求和技能竞赛要求,针对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经过这两年的探索与研究,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师徒制”教学模式[1-2]。
一目前电子类专业教学现状
(一)入学学生的现状
目前,高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下降众所周知,其中有中专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学生,这部分同学技能水平相对较好,但理论水平欠缺,还有就是普通高中升学的同学,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扎实,但技能水平几乎没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我们的同学起点相差较大,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参差不齐[3]。
(二)教师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多为课堂讲授加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学校安排了较多的实践操作课程,但因为电子类的专业课程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加上学生平时的物理和高等数学基础较差,所以就很难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理论基础不扎实,实际技能掌握不牢,适应具体的岗位能力不好,就业竞争力就难以保证。
二“师徒制”教学模式在我校电子专业中的运用
(一)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
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首先得完善好人才培养方案,它是专业教学的总体要求与依据,针对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售后,电子设备的使用安装、调试、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岗位群,我们精练出相应的专业课程去做支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采用1+2+3的模式,也就是一个专业,两个方向,电子产品设计方向和电子产品制造与维护方向,然后我们再把每个方向用3门及以上的核心课程来支撑,这样就把培养思路理清楚了。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如下表1,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再请同行高校与企业专家共同商讨专业课程设置,并和合作企业在具体能力培养方面具体沟通,为学生精心安排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辅修课,一步步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技能扎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精心编排核心课程的师徒制教学模式
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课程,作为专业带头人,深知其重要性,我们通过教研室开会讨论,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现有学情环境下,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把师徒制教学模式做得更好,就其学校教学课程而言,首先在专业内部组建兴趣小组,抓好尖子生的培养,在具体核心课程的教学时采用教师精心教,学生分组学,过程中采用针对性辅导和结果点评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进行。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来,我们把每个小组选出组长,这里也称为“小师傅”,形成教师—小师傅—普通学生的教学模式,平时在授课前把相关的课程与项目资料通过网络形式下发到每个小组,做到课前预习,并对每组的小师傅进行重点辅导。在授课时,教师先把重点问题和重点注意事项说明清楚,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着重讲解,再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进行实训,充分利用好小师傅的桥梁作用,运用好小组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做好辅导作用,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教师再重点辅导讲解,这样的师徒制项目化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解放了老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使我们同学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得到全面的提升[4]。¨
(三)把“师徒制”融入校企合作
为了让学生更快融入企业,获得相应岗位技能,由二级学院牵头,2017年12月20日上午,我校与合肥新汇成微电子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立“新汇成”订单班,目前已经组织两届学生前往企业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跟岗学习,在跟岗实习中,实行双元制管理模式,不仅学校为同学们安排了指导教师,进行跟岗的跟踪指导与服务,企业也为前去的学生安排了培训和带班师傅,实现了双元制管理体系和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与此同时,教研室针对企业主营业务是集成电路封装与制造,在课程设置中加开了《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通过企业参观认知学习和校内课程讲授,使学生在学校就对企业的制造工艺相关技术有初步了解,到企业后通过岗前培训,跟岗熟悉,独立操作等环节,使学生一步步得到锻炼,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型人才[5]。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与改进策略
自组建工学结合的“师徒制”订单班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了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了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较好地改善当前“教学”与“就业”相互脱节的现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好的帮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创造良好的师徒关系
首先是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不同环境模式的结合上要下功夫,在学生培养前,培养期间就得把我们师徒制的教学模式更广泛更深入的推向学生,事前了解在培养的环节中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在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基本上都是统一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由此容易致使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平淡,许多教师把上课仅仅当做自己的一项工作,最关键的工作任务就是将专业知识教授给班级学生,基本上很少思考学生有没有真正切实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和尊重程度就会比较低,由此不但阻碍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创建,而且很难打造出温馨、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成效就很难有效提高。长期下去很容易致使学生在毕业之际就面临失业的难题,学生欠缺高水平的技术能力。想要有效改善此问题,就需要学校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新时期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及时的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实习实践机会,并且着重强调师徒制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不断的增加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了解,之后在信任教师的前提下创建良好的师徒合作关系。除此之外,为了有效的降低专业学习上的盲从性,作为徒弟还可以主动向师傅提出想要和他进行学习的师徒申请,之后师傅依据徒弟的具体个性、兴趣点,以及申请意愿等等选择合适的徒弟。在确立了师徒关系之后,为了更好的提升师徒之间的感情和信任程度,师徒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拜师制,举行一个简单但严谨的拜师仪式,由此确定的师徒关系会更加具有严肃感与认同感。当拜师仪式完成之后,师傅要充分利用申请下来的教学项目对徒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由此逐渐强化师徒间情分,提升徒弟对于师傅的崇敬之情和信任程度。
(二)强化师徒的工匠精神
从古至今,“精益求精”是都是匠师一生追逐和坚守的匠心思想和文化,并且匠师会将品德操守为先、得益兼备当做自己的行动导向,对于新时期教育来讲,着也是值得人们坚守和尊敬的地方。所以,高职电子类专业在运用师徒制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十分重视师徒的工匠精神强化,将工匠精神结合至教育教学当中,由此不但有利于提高师徒彼此的严谨敬业精神,还能够有效的带动高质量电子人才培育。第一,师傅必须要为徒弟树立起优秀的标杆,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使得师傅的优良品德与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徒弟。师傅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严格、谨慎和务实,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使得自身的工匠精神感染到徒弟。第二,师傅要对徒弟进行严格的学习考核,及时了解和掌握徒弟的学习近况,由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足之处纠正和指导,使得徒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做到全程贯彻工匠精神的培养。第三,师傅要为徒弟讲述优秀典型,可以讲述自己曾经带过的所有徒弟当中的优秀者事例,让徒弟通过别人的成功事迹得到激励,更积极的进行学习。
(三)校企双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建立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策略,由此能够提升师徒制的应用效果。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首先要和企业更多的互派人员进行学习交流,企业的技术人员引进学校授课,把企业技术与文化预置到我们的教学中,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制定之前,学校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当下行业的现实运行情况与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需求量。除此之外,学校要对企业和毕业学生展开深层调查,融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所需,以及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所需,制定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与规格。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和企业一起共同设计和开发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从而确保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始终是教学重点内容,为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让一线教师能接触到企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人才培养需求,为教师在校教学提供技术革新与改进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师徒制教学模式用好发扬好。其实师傅不管是高职院校教师,还是企业的优秀职工,都必须要做到不仅能够授课还能够有能力完成具体工程项目,使得自身成为双能型师傅。双能型师傅指的不但是具有讲师和工程师资质,还要在具体教学和具体企业岗位上做到充分把握和游刃有余,实现校内师傅能够完成企业工作,企业校外师傅可以完成学校教学工作。
(四)建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最后,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每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形成数据分析,为将来的改进做好数据依据和准备[6]。对于师徒制学习期结束的学生,可以采用综合考核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成绩评定。其中专业理论占考核评价的30%,技能操作占考核评价的40%,这两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此外,劳动素质占据考核评价的20%,日常考勤占据考核评价的10%,这两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品德修养。经过这些考核,形成学生最终的评定成绩,从而对教学成效进行实际真实的反映,进行相应的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类电子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差,我们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核心课程教学上综合运用“师徒制”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实现双主体培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更多的运用与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与文献
[1]彭桂枝.¨“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7(3):53-56.
[2]邵庆龙,姜家吉,赵伟强.¨高职高专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9):63-66.
[3]朱敏成.¨发展现代学徒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2(6):68-70.
[4]潘琦华,PanQihua.¨师徒制教学模式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100-102.
[5]汪丹丹.¨师徒制在高职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7):50-51.
[6]陈静.现代师徒制:中职学校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42):334-336.
[7]荆坤坤,纪启国.师徒制教学模式在高职电子类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6):21,29.
[8]舒华,王黔.高职汽修专业"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汽车博览,2019,(2):32.
[9]陈树文.现代技术下的"虚拟师傅"在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8,(27):401-402.
作者:纪启国 荆坤坤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