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象征意义主要结合地位象征和性格象征两个方面展开;功能意义主要结合含义表达功能、具体化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几个方面展开具体阐述。希望通过分析,加深观众对戏曲服装色彩文化寓意的理解,从而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色彩;功能
戏曲服装的颜色属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组合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寓意。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曲服装通过色彩的表达,为观众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清晰地了解戏曲服装色彩文化的含义,更利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本文综合戏曲服装色彩表现分析,解析其中的文化寓意。
一、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是服装的灵魂。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观众首先看到的就是舞台中服饰的色彩,然后才会产生美的体验。中国传统戏曲服装黑色系上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巧妙运用也在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传统戏曲将戏曲服装的色彩分成了不同的以下类别:第一,上五色(正色),主要包含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第二,下五色(副色),主要包含紫、蓝、粉、秋香、皓月。多种颜色蕴含着不同功能的文化含义,有独具特色的象征意义。
1.1不同的色彩表现象征着不同的地位
戏曲中,服装色彩是戏曲人物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观看戏曲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演员身上着装的颜色,巧妙地判断出演员扮演角色的身份地位。由于在传统封建制度中,对不同层级人员的着装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传承至今,对我们观看起到了很大的决策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演员的着装色彩,巧妙地分辨演员的不同地位。细致分析后可以发现,颜色与地位的象征大致会遵循以下规律:第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黄色,它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一般会出现在皇帝、皇后等角色身上,其他的演员很少会使用这一颜色。例如《打金砖》中光武帝刘秀的服装的颜色就是比较典型的帝王代表色金黄色。第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红色。红色多代表高官。尤其是在宫廷戏中,红色服饰的人多表示身份的高贵,一般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此外,在与结婚有关的内容也会使用比较有代表性的红色服装。例如,代表高官员的《玉堂春》中的潘必正的红包形象;《锁麟囊》中薛家小姐结婚之际的服装是大红色。第三,蓝色和麻色也是比较常见的颜色。蓝色是小官,我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就是这个颜色的服装;麻色是平民百姓身份的象征。
1.2不同的色彩表现象征着不同的性格
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衣服,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因此,我们也可以戏曲服装的颜色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综合分析后发现,与情绪有关的颜色包含了红色、白色、黑色、墨绿色等集中颜色。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标准理解:红色多表现刚烈的性格,脾气相对火爆一些的人物;白色则多为刚正不阿之人,陈宫就是典型的代表;黑色着装通常表现出一个人心思深沉、心狠手辣,曹操的人物形象就是表典型的代表;墨绿色则多被用来表示诡计多端的小人,并且这些人多心狠手辣。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颜色之外,也会结合戏曲的需求衍生出一些其他的色彩,满足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化分析探索了。
二、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色彩的功能
2.1表达含义
在戏曲着装上,不同的颜色表达着不同的含义。通过结合主题的诉求,融入丰富的色彩,让戏曲能够在色彩的影响下更好地呈现出预期的效果。以白色为例,如果在服装上融入白色,无疑会感受到其纯真、神秘和洁白等含义。色彩的运用恰好能够呈现出中国文化含蓄的表达方法,通过融入比较纯粹的颜色,更能够彰显出人物的身份,突破戏曲中语言的障碍,让更多观众能够看懂、听懂。例如在《桃园三结义》中,关羽的绿袍就是极为纯粹的绿色,不偏向其他任何颜色,代表着一种完全独特的色彩,而且也表达出了关羽的身份。
2.2具化功能
服装的颜色寓意能够将色彩和抽象含义关联起来,呈现出具体的含义。综合整体分析发现,其含义大致涵盖了标志性的、装饰性的以及功利性等多个方面。以装饰性寓意为例,这种装饰性的色彩一般是在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完成的。其主要的用意是对服饰进行美化。通过色彩营造出更加美丽的、吸引人的服饰,从而更好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通过细致地分析其中的内涵,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戏曲节目的效果,继而加深观众在观看戏曲节目时的感受,实现戏曲文化的传承。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服装是戏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通过变化服装的色彩,可以促进戏曲内容和色彩内涵之间的有机融合,以达到全方位交流呈现戏曲内容的作用。通过细致地分析戏曲服饰色彩的文化寓意,更利于传承戏曲文化内涵,帮助更多人了解传统戏曲服饰颜色的深刻内涵,并在这一基础上加深对戏曲内容的深刻理解,推动戏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燕萍.中国戏曲中服饰色彩文化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2016,v.44;No.302(04):54-57.
[2]迟雪峰.传神——戏曲服装色彩的精髓[J].戏曲艺术,2015,v.36;No.144(03):135-136+140.
作者:曹琳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