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实证着重分析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情况、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别,阐述大数据对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揭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大数据
当下我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已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项工作,多次出台了相关文件,其中2017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文件专门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呈现出影响度深、情况错综复杂、群众关注度高等多重特点,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迅速普及的大背景下,如何掌握网络舆情的运行规则,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对于净化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升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保障民族地区高校平安校园创建乃至民族地区安全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大数据时代每一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情况分析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充分掌握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情况,我们组成多个调查小组,深入到大湘西地区的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采用调查问卷、集中会谈、个别访问等方式,对这几所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真实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吉首大学、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学院等高校作为调研对象,被调研学生民族成分涉及苗、土家、侗、壮、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制订了调查方案,并深入学生群体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1000份,调查对象跨越4个年级。根据汇总统计,回收980份,其中380份来自大一学生,300份来自大二学生,200份来自大三学生,100份来自大四学生。根据问卷调查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互联网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方法,被调研者中有8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远远超出了报纸等其他的传统途径。涉及“大学生对网络方面获得舆情的认可程度”调查中发现有5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方面获得的舆情信息无法全面反映事情的本质,还有3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方面获得的舆情信息真实可信,只有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方面获得的舆情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体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表明,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都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判断力,基本上能够认识到互联网上的网络舆论信息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但是我们也发现,仍有部分学生认为部分网络舆论信息是准确的,这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到舆情引导影响,进而出现各种过激行为。在此次调研中,被调研学生在回答“你是否会同意互联网上流行的热门话题”时,12%的被调研学生回答“因为想和大多数的学生不产生分歧,所以会选择随大流”,还有73%的大学生表示“看热门话题是否与其有真接关系”而进行决定,也有9%的学生明确回答“会发表本人的看法”,另外还有6%的学生回复“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了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的态度和意愿积极主动。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结合自身爱好,对网络上流行的内容发表自已不同的意见。由此可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虽然受地理位置、民族成分等因素影响,但他们和别的地区大学生群体有着类似的特征,也是影响网络舆论的主要力量,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受限于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这一群体或多或少仍然会受到外在网络舆论的影响,进而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的几点思考——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吉首大学 苏卫平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掌握的情况和平时我们了解的具体案例,大湘西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基本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关于少数民族话题的网络舆情。由于文化差别、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等原因,少数民族话题一直都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群体中比较敏感的话题。一般因为校园外部原因导致渗入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这一群体中,进而产生了诸如涉及极端宗教洗脑、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等系列矛盾问题。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群体基本上是90后,由于他们对社会认识不充分加之人文关怀缺乏等原因,所以很容易因为以上这些问题引起不必要的网络舆情矛盾。二是关于学生个人利益相关问题的网络舆情。比如奖学金评比、日常管理、就业分配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群体一般都会借助互联网平台表达个人的看法,激发周围群体对其的关注,这样很容易引起更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这一类型的网络舆情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近年来的统计情况来看,它是出现频率比较多的突发事件,该群体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就会在高校内部造成较大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学校平安环境的创建。三是关于时政热门话题的网络舆情。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与别的青年群体一样,对热门问题充满好奇心,敢于表达个人意见。因为这一群体有着其特殊的地域热情,因而这些事件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怀,在特定背景下,很容易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热门话题。四是关于大学内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这一类型的突发问题,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很容易参与扩大网络舆情,很有可能给所在大学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一类型问题以学生意外伤亡、心理问题等情况为代表,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较多。
三、大数据对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带来的变化
1.进一步增加了事件真实性的认识难度。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这一特点,致使很难追究虚假信息传播者的法律责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利用歪曲、夸大等方法,对社会上的一些平常问题进行恶意传播,进而引发网络舆情矛盾。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受地理位置限制,大部分学生与外界接触不深,其性格类型也还在成长完善中,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在事实不明的背景下,对网络舆情进行误传,从而增加了事件真实性的认识难度。2.进一步加快了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新时期互联网的特点优势在于其速度、开放、多元。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一般都乐于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观点。信息传递速度也会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全球各地重要时政信息、民众焦点事件发生后通过各大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QQ群贴吧等新平台迅速传遍整个网络。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获知新信息的第一时间,也可以马上利用这些新平台,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引发网络舆情。3.进一步加大了网络舆情工作的引导难度。如前所述,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高校大学生普遍对是非的辨别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很容易对片面化信息或者领袖人员盲目相信,引发极端化事件,并进一步产生网络舆情危机,这些因素都给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增加了引导难度。
四、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机制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相适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都出台了应急处理预案,但是在网络舆情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较少,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尚未实施智能化,基本为人工操作,另外很多实际工作由学生兼职,未安排专职人员实行专业管理,致使无法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二是工作管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用性不强。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工作有其特别之处,但其工作管理方法与一般大学的工作方法相差无几,实行的工作方法全部都是格式化的应急处理方案,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对接发布信息的平台,采取禁言、删帖、拖延等冷处理方式,这样很有可能造成舆情事件后续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网络舆情得不到有效解决。三是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隐蔽性较强。在远离大都市的民族地区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相关人员特别是实际操作人员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大数据等新生事物的接纳度不高,加之此项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之间对接协作不到位,信息共享和联动未实质性启动,极易错过舆情预警和引导的最佳时机。四是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沟通渠道不太畅通。在民族地区高校,受到不同民族成分、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着许多困难。如今的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其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愿和外人交流思想。基于这些状况,很可能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五、大数据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新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网络與情引导和管理机制。一旦舆情发生,首先要马上实施应急处置方案,根据不同的舆情类别,采取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一是关于新闻焦点话题的网络舆情。这类事件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群体主动积极的社会担当意识,问题源头主要在大学外部环境。应当从学生的思想素质入手,通过加强日常的学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二是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與情。此类事件一般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在某些方面无法达成共识,希望通过网络舆情对学校施压,以达到自我的目的。据统计,这类事件在网络舆情中占比较高,应当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第一时间告知大众事实本质,并加大对多媒体平台的监控。三是针对与学生利益相关问题的网络舆情。此类事件由于触及学生群体切身利益,很可能引发集体共鸣,进而加快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关键措施在于迅速查清网络舆情产生的最初源头,充分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利益诉求,并给予合理的满足。四是针对涉及民族问题的网络舆情。此类事件主要涉及校园内宗教渗透、民族风俗习惯等事件,话题比较敏感,大多由学校外部因素引起。工作措施的关键在于掌握当事人的意图,进而研究是否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一般情况主要对当事人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其民族团结意识。2.进一步做好网络意见领袖培养工作所谓网络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网络平台上通过频繁地对某一话题发表原创性的观点和见解,凭借发言的数量、质量、文字水平以及语言风格,总能引起相应群体的舆论浪潮。随着自媒体运用的广泛普及,网民参政议政热情的日益高涨,网络意见领袖迅速崛起。这个群体在网络舆论信息传播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注重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首先要注重领袖的培养,他们往往是社交软件中的积极分子,在网络空间里有众多关注者,发布的内容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其次要最大可能限制其负面作用,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约束和监管,使其充分扮演好学校官方发言的辅助者和拥护者这一特定角色。3.进一步健全全过程多角度监管模式一是在前期管控方面。网络舆论发生的最初阶段,网络平台可以发挥提前预警、前期干涉的作用。一旦网络舆论发生,学校要安排专人全程管控,全面引导舆情的发展与走向,逐步健全网络舆论情报发布机制。二是在跟进处理方面。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后,学校要马上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引导作用,安排教师专们管理监控,在涉及学校重要的多媒体平台统一发声,最大程度消除恶意揣测和传播对事件真相的扭曲。三是在后续跟踪方面。网络舆论信息发生的最初阶段,一般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转载、复制粘贴等形式,进一步传播不良信息。即使舆论事件已经得到处置,但复制粘贴和转发过的不良信息仍可能保存下来。所以,后续要做到及时跟踪,确保网络舆情彻底解决。
结语
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深刻的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带来极大的方便,随之产生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就对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按照新时代下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形势,大胆地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进行变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更加有效地应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网络舆情危机,努力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创造一个干净、积极、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天炜.“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鲁提普拉·夏尔皮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郭慧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4.
[4]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07):73-75.
[5]李媛.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6]王静,王林,等.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1-12.
[7]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152-154.
[8]李晓旭.民族院校理工科学生学业辅导模式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1):68-70.
作者:苏卫平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