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信息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20-12-03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的分析,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教师专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形式较为片面、课程设置尚待改善以及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多渠道搭建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课程,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大数据适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创新,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信息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关键字:信息化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联网+”

  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适逢“互联网+”时代,在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将是传统教学再一次深刻而划时代的变革,在疫情期间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心理咨询和课程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需要更新

  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狭隘,存在极大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简单的嘘寒问暖。现实中学生没有大的突发心理问题,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浮在面儿上没有落地。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一旦出现叛离、抵触、不合群等心理问题再去纠正,这样往往效果不大,这与真正的心理教育相差极远。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大背景下,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极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多样化、复杂化,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也急剧增加,当前这种被动教育方式效率低、成效小,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1]

  (二)与其他学科混淆在一起,没有“量体裁衣”式的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基础、专业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学生的体验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和发现。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具有弹性,可以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随时加课时或减课时;没有硬性的规定限制,让学生内化于心。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心灵的碰撞,让学生先有认同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沟通平台不健全,反馈速度较慢

  当前统计学生健康问题的手段最多的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提交各种表格,这种形式很难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在人际交往、与人沟通存在障碍,不会主动地向外部提出求救,更多的是画地为牢;学生的个人隐私保密问题也遇到问题,让学生更加抵触。另外,即使发现问题,一层层地上报,反馈的速度有限,查看问题的覆盖面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虽然当前有各种微信公众号、咨询网站,但缺乏足够的引导,效果一般。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极其重要。[2]

  (四)师资队伍建设进度缓慢,有待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有极强个人魅力、教育经验、影响力的教育者去承担。目前,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且水平不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较少,通常一个教师要带很多班级学生,不可能掌握每位学生心理特点,课堂毫无针对性。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有繁重的教学、评建任务,很难细心去研究心理教育的规律,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得不够,教学经验不丰富,更难以运用到现实中去解决问题。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缺乏对学生的说服力,生硬的教学方式还是让学生感到厌倦,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3]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和路径

  (一)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不是传统的面授或者讲解,尤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移动的客户端就是“教室”,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在网络隐秘的空间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找到安全感。参与到“课堂”,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就是课程内容,1+N团队的组合授课替代单一教师的面授,信息资源更加丰富,颠覆按部就班的课题形式,网络化、空间化的课堂更加适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快互动平台建设,加快反馈速度

  信息化技术催生移动互联迅速发展,借助此形式,开发更便于沟通、吸引学生的沟通APP。通过引入奖励机制或者其他形式引导学生愿意加入此平台,并经常通过此平台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成为留得住的平台。推送贴合学生心灵特征的鸡汤文字,成为能疗伤的平台。专职心理教育者通过后台数据自然就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生硬地去统计,覆盖率、准确率也大大提升。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服务质量

  本课题团队将通过信息化课堂听课、云课堂、尔雅课体验学习、微课制作与微课授课、网络在线课授课、微信美篇分享、抖音制作等信息化以及新媒体方式充分研究“互联网+”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团队将通过分析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实时调查问卷、与学生面对面座谈等方式跟踪教学效果,来分析“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4]

  (四)项目效果评估与改进

  效果评估方面:根据数据分析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改进方面:一是团体领导者根据自身对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反思,结合活动效果和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改进,使项目的实施更加优化,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五)研究方法

  通过参与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自体验和感受“互联网+”教学的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感知力及发展能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体验式信息化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表演短剧、优秀互动等,需要学生协同合作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具备高度的形象化、多样化及互动化特征,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4]

  三、信息化技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

  (一)推动课程资源变革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更丰富多样,通过网络打破空间时间隔阂,实现共建、共享。学生可以吸纳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多样,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更新更及时。

  (二)推动课程教学方式变革

  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更适合该课程特点,教学形式多样化,与学生的互动频率更高,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吸引学生参与课题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完成课程设定的目标。

  (三)促进学习变革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摆脱时间空间限制,在虚拟网络与许多陌生人一起重构碎片化知识,获得知识和训练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惠莉,杜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14):128-129.

  [2]俞国良,赵军燕.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J].教育研究,2013(8):90-95.

  [3]张建萍.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8-10.

  [4]杨瑞棠.网络渗透式教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3-44.

  作者:蔡瑞雪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