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21-04-12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导向是就业,与此相对的,高职教育的核心导向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致难题。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

  基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个性化培养”的基本方针,以及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专题报告中提出的“两性一度”“五大类型金课”的“金课”理念,“建设一流课程、打造‘金课’”成为高等院校教师建立课程、改革课程的核心追求。应用文写作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它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应用文写作作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素养、能力水平基石课程的地位。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依据课程性质和定位,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本方针,顺应科技创新时代,积极探索教学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以达到“建设应用文写作金课”的教学目的。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多维度的。

  (一)课程定位尴尬,与专业课疏离

  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编排中,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是非常边缘化的,有的院校误以为应用文写作和专业课关系不大,根本不开这门课;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但并不重视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未能真正认识到应用写作能力对学生逻辑能力、职场竞争力的影响。有的院校将应用文写作课定为基础公共课,却没有把应用文写作与专业课很好地联系起来,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文写作的价值所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任课老师对于教授课程的自我评价也不高,教学态度受到了影响,优化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有限。

  (二)体例老旧,内容编排脱离学生

  应用文文种繁多,在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很多教材的文种选用和体例都没有及时更新。而应用文强调即时性,落后于时代的内容,学生学习之后感觉脱离实际,无法应用。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验,对应用文文种不够熟悉,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编排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体例讲解照本宣科。有的教材体例有所更新,然而过分强调写作模式,例文不能多样化,导致教师教学没有发挥的空间。比如完全以最典型的党政机关行政公文为教学案例,有些专业的学生不仅从来没有接触过,体会理解不深,甚至毕业后也很难有机会实际接触,空中楼阁式教学体现的是实用性不足。有些教师缺乏行政工作经验,不了解相关行业应用文写作实际,很难自主挑选和设计例文、作业,原本应该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的应用文,却让学生觉得和自己生活、工作缺乏联系,遥不可及。

  (三)学生无法共情,教学效果有待加强

  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不感兴趣,则很难在课程实施中共情。学生共情需要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的教学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甚至想要尽快运用或者体会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但因为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实际需要了解不多,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所以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新入学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融入环境的需求,如果教师将当地文化、院校精神融入应用文写作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入新环境,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但如果任课教师本身对这些了解不深,就无法对学生形成帮助,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总的来说,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亟待解决。因此根据“金课”教学理念,革新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非常重要。

  二、“金课”理念下的应用文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建设该如何调整课程定位?如何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基本方针?如何顺应科技创新新时代?如何实践“金课”理念?多数高职教研教改研究将重点放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上,把学生群体视为一个笼统的群体,核心放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上,探究高普适性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但高普适性的缺陷在于目标导向把控容易出现泛化,落实到做法时可能会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翻新而没有深化教学内容,学生即使当下进行了深入学习,仍然可能缺乏实践能力,也可能由于与专业结合不够而不能真正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进行应用文写作。笔者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实践“金课”理念,要深入全面了解本校的学生群体,应从建立学生专业需求画像、系统化对应行业环节、紧跟地区行业发展趋势、发掘地区文化内涵四个方面构建课程。

  (一)建立学生专业需求画像,明确课程定位

  建立学生专业需求画像是基于“金课”理念明确课程定位。以本校学生刚离校的就业率、就业分布、一年内的就业率、就业分布等数据,结合生源家庭情况、入校时学习情况等建立数据模型,对数据模型分专业进行群体画像,以得到学生专业需求的基础画像。很多对大数据的研究和讨论,集中于在课程上融合大数据手段技术以加强课程实现,这其实是后置于整个课程构架的,是在对课程实施反馈基础上,针对已构建好的课程进行后续的改良和优化。但由于学校可以获取学生历届的就业数据和生源数据,完全可以将大数据技术用在学生基础画像上,先发性地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教学。高职院校由于多数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自身思考能力有限,目标性和自我定位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合理引导。所以建立学生专业需求画像,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实际的入学知识能力区间、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区间以及学生目标知识能力区间,从而明确课程定位。

  (二)系统化对应专业环节,形成课程框架

  系统化对应专业环节,是指基于“金课”理念形成课程框架。这要求应用文写作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结合,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通过对与专业对应的相关行业各个环节核心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的了解,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系统地构建起来,针对行业各个环节的社会实际需求,有组织地选取教学内容并进行比例划分。“金课”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其中的“复杂问题”,应当定义为与专业对应的相关行业市场中的实际岗位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框架、内容,是与专业对应的相关行业、相关市场有机结合的。对应专业环节并非指完全以不同专业的特性为核心来建课,而是在了解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对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进行不同专业共性和不同专业特性的模块划分。专业共性模块的内容立足点不变,而专业特性模块对应社会需求,每个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组织构架,形成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小系统,再通过专业共性模块进行整体布局,构成应用文写作全面课程系统。最终,在具有完整构架的同时,不失灵活地形成涵盖本校所有专业的应用文写作系统课程。

  (三)紧跟地区行业发展趋势,丰满课程内容

  紧跟地区行业发展趋势,是基于“金课”理念丰满课程内容。这要求应用文写作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在专业对应框架下,与区域市场、区域企业做好连接。在选取了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课程内容编排与区域性行业发展相结合,切实落实校企合作,让企业进校园。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可以涵盖多种课堂类型,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和区域性企业和区域内市场权威人士的沟通联系,让行业内部人员结合课程内容现身说法、线上连线,提供相关行业文件,进行具体行业解说,实现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又比如教师通过对区域性行业趋势的了解,在课程中落实教学要点,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模拟工作环境进行岗位角色扮演,实现虚拟仿真“金课”。这不但能让学生对应用文的重要性和写作实践有切身体会,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区域行业经济的整体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方向,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应用文写作学习中展现个人特质。

  (四)发掘地区文化内涵,深化课程内涵

  发掘地区文化内涵,是基于“金课”理念深化课程内涵,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地区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文化孕育于“土壤”,扎根于“土壤”,并以“土壤”为原点代代流传、广泛传播,在地区中人们的合作交往、行事风格、处世态度,都与其文化精神内核息息相关。高职生源的构成一般具有区域性,如果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发掘地区文化内涵,能让学生产生天然的亲切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好奇心,拉近应用文写作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周边触手可及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人文名胜等优秀地域条件实现文化教学内容的具象化。比如完全可以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实施“金课”建设,在选择好的现实场所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并以其中的特色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指导,或者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应用文写作。这样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总之,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在课上课下发表意见,善于表达自己对课程、教学的看法和自己希望获取的知识。教师根据反馈有选择地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技术、了解新思想,如此才能更好地优化课程。

  三、结论

  基于“金课”理念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探索,是对于课程定位、课程标准的探索,是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方针的探索,是对于21世纪科技创新时代的探索。这种探索以建立学生专业需求画像来明确定位,以系统化对应专业环节来形成框架,以紧跟地区行业发展趋势来丰满内容,以发掘地区文化内涵来深化课程内涵,层层推进,将大数据技术、线上平台等手段融入课程建设。“应用文写作金课”绝不是一门建设起来一劳永逸的课程,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工作、源于时代,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与社会结合的课程。当然,笔者的建议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在实际课程中,在如何保持动态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开发建设数字化资源,如何平衡线上线下平台资源有机组合课程等很多方面,都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作者:龙宜霈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