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职称申报的日渐临近,不少晚动手的申报者也开始为论文发表而着急。青年报记者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职称论文发布不但“身价”渐涨,往年不足千元就可的价格难觅行踪,一个版(2000字—2500字)的起步价已经进入千元时代,费还要另算。同时已经开始摆脱找关系托熟人的“历程”,成为新的产业链条。(2014年4月16日,青年报)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随着职称评定对于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越来越多,随着人们对论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论文发表产业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吸引了不少“枪手”踊跃投身其中。
近些年来,论文市场在竞争中由弱变强,由小变大,逐步迈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在论文市场长期潜藏水下、不见阳光之时,市场的自发调节因素在论文市场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一些零担的、兼职的写手由于时间、质量、信誉等难于,逐步让位于一些大规模、有组织的论文机构、公司。
对于论文市场来说,我们不妨透过其表面,看到深藏于背后的利益交换实质。之所以有人愿意花钱买论文,是由于职称评定的要求,而这些论文他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或者因为自身实力不济,而无法达到发表论文的指标要求,在评职称上被“卡壳”。之所以有人投身于市场,还不是看中了其中隐藏的巨大经济利益。正是这样一个愿买,一个愿买,才滋生了论文、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市场经济由于天然存在的弊端,需要国家用宏观调控这支“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弊端,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稳步运行、健康发展。对于论文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加强打击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通过严打论文市场来狠刹当下学术界的这种不正之风。
为了从根本上清理论文市场存在的土壤,还是要从转变人们的观念上入手。职称评定,不是为了让人去花钱买论文,而是为了激励人们通过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工作能力。
论文市场不应当产业化,由此引发的利益链条应当逐节被肢解,绝不允许这种学术风气的事情扰了搞学术之人的,应当让学术回归到学术本质上,让知识摆脱功利。而这一转变,需要从不断探索完善职称评定制度,逐步引导人们转变对待知识、对待前途的观念上入手。(长江网 郭晓冉)
编辑: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