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状况,而并不是否认接受学习,但很多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是其他的很多新理念学习的通病。本篇教师发表论文认为教师在学习新理念的时候,要看到旧方法的优处与不足,也要看到新方法的优处与弊端,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推荐期刊:《江苏教育》宣传国家和省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学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观点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讨,交流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信息,辅导中学,特别是初中教师的进修提高,表彰中学教育战线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创新精神,开辟中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科研园地,传播国内外教育信息。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探究、操作、交流的机会。它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那是不是每次的教学中都应去追求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或者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主动探索呢?
一、是否所有的教学都应去追求学生的主动探索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1平方厘米有多大。
师:谁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
没有学生举手,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见学生没有反应,教师马上发出了第二个指令: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一翻讨论后,仍然没有结果。可能这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教师又一次发出了指令。
师: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它就在你们桌上的信封里!请把它找出来。
信封里有两个正方形,一个是1平方厘米,一个是1平方分米,出乎教师预料的是几乎所有学生举起的都是那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师在讲台上哭笑不得,无奈之下,只得告诉学生其实那个小的是1平方厘米。
未等教学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下课的铃声已经无情地响起。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秉承了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构建新知的理念,积极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案例中,教师预设了三个探索环节:提问思考、小组讨论、观察判断,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1平方厘米有多大,结果却让教师啼笑皆非。那么像“1平方厘米有多大”这样的教学到底是不是应该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应该直接告诉学生1平方厘米有多大,然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平方厘米的大小。
二、主动探索与接受学习不可偏废
当我们看到一种学习方式的优处时,也要认清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合理组织学生主动探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但它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首先,比较费时,在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形成数学认知等方面,都会有许多的反复,许多的偶然性。其次,对于掌握系统性的数学知识来说,功能要稍弱些。再次,这类教学如果不能合理组织,往往容易落到无谓的对话、形式性的讨论和无效的操作等活动中去。而接受学习也并非是落伍的学习方式的代名词,接受学习有他自身的优处:首先,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其次,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最后,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所以,主动探索与接受学习不可偏废。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只是一种规定,它是高于生活的,学生不可能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这时教师应该直接告诉或呈现给学生。像四则运算,及各部分的名称,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约数、倍数、倒数的概念等。而像另外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公式,或数学上的某种规律等内容,一般应选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
(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其实,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到底是采用了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界限是很模糊的,或者只是其中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教学中不管采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也好,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也好,还是借助于多媒体,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所以,平时教学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积极地去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