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权威的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期刊发表学术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大学生翻转课堂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石编辑2016-01-31阅读:文章来源:未知

  翻转课堂作为O2O学习的创新典型处于快速上升期阶段,在我国初等教育中应用效果较好,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利用UTAUT模型构建大学生对翻转课堂采纳意愿基础模型,结合实证分析方法,探究大学生翻转课堂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绩效期望、便利条件、感知愉悦性与社会影响对采纳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使用经验和职业规划分别对感知愉悦性、社会影响与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推动翻转课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采纳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转课堂;采纳意愿;影响因素;UTAUT;实证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带宽网络的家庭接入率以及无线网络覆盖率普遍提高,微课堂、MOOC等移动在线教育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在线学习凭借其低成本、资源可获得性及大规模开放性等特点受到不同教育阶段人群的重视。翻转课堂(Flippedclass)作为近年来创新的教育形式,凭借其 “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独特性受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与教师群体的青睐。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出现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老师JonBergmann与AaronSams推出课前上传教学视频供学生提前在家学习、课堂答疑并完成作业的崭新教学模式,并借助开放教学资源运动(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的力量在美国流行起来。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教学模式、系统模型、认知负荷及支撑技术等多个角度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张金磊[1]将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学习与课堂学习两大核心部分,活动学习和信息技术则作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桥梁”,教学视频、交流互动平台与在线课前练习作为课前学习的主要组成内容,课堂学习则侧重于反馈评价、协作学习等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张金磊、王颖等[2]随后首次将翻转课堂中的“翻转”定义为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颠倒,学生这一群体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研究者,教师则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从而实现了传统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Fulton、Kathleen[3]由统计数据发现采纳翻转课堂的学生成绩在整个学期的动态过程中普遍高于只接受课堂授课的学生,两门数学课程的熟练度平均高出6.1%和5.1%。

  可汗学院(KhanAcademy)、Coursera等国外在线教育平台的日趋成熟为翻转课堂这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课前学习”环节的资源支持,欧美“小班化”的教育制度也加速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我国翻转课堂推广起步较晚,面临班级人数众多、教师精力有限等限制因素,但随着第一课堂学习平台、爱课程网、网易云课堂等网站的成立发展与云技术、3G技术的成熟,翻转课堂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已初具规模。第三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本科学生的网民数量占据网民总量的10.8%[4]。对于学习资源需求量大、专业程度高的大学生而言,虽然在线学习呈现日渐上升趋势,但一系列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其应用的广度、深度与效用并未达到与其数量比例相匹配的程度。翻转课堂作为O2O学习的典型模式,是推动高等在线教育发展普及的重要一环。本论文将使用并改进现有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UTAUT)模型,多因素分析大学生群体采纳翻转课堂的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大学生对于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线上线下学习的需求,为完善支撑翻转课堂的在线学习平台与相关信息技术提供建议,推动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1研究模型构建

  Venkatesh、Morris等[5]筛选出8个已有模型的4个影响用户采纳与使用意愿且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决策变量和4个调节变量,整合得到解释度较高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UTAUT)模型。本论文将借助该模型,建立大学生对翻转课堂采纳意愿的基础模型(见图1),以明确大学生对翻转课堂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对采纳意向的具体作用,推动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绩效期望指用户认为使用系统对提高工作绩效的预期效果[5]。在翻转课堂的采纳和使用过程中,绩效期望即大学生期望通过翻转课堂实现对自己学业水平、知识储备、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提升的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绩效期望对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Venkatesh[5]认为努力期望即系统的易用性,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具备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翻转课堂的系统或平台能够越便捷地获取有效资源与学习知识,其越有可能采纳翻转课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努力期望对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周岩[8]在其建立的大学生网络学习模型(MANLB)中提出家庭期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亲朋成绩是大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4个主要方面,这种学习动机正向作用于学习主观规范,学习主观规范左右网络学习意向;Venkatesh等[9]将社会影响视为他人认为个人是否应该使用系统的看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社会影响对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感知愉悦性指大学生在使用翻转课堂时获得乐趣的程度。Joshua等[6]通过研究证明感知愉悦性对网上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Venkatesh、James等[7]通过研究证明享乐动机对行为意向具有正向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感知愉悦性对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感知风险的概念最早由Bauer[10]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结果无法预知,可能产生令消费者不愉快的结果。崔秀菊[9]发现感知风险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意图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感知风险对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有负向影响。

  便利条件是指现有组织和技术结构能够支持IT使用的程度[5]。张金磊[1]提出的翻转课堂系统模型中,翻转课堂中的课前学习部分强调交流,课堂学习强调协作的过程。笔者认为在研究翻转课堂的采纳意向时,应考虑大学生对于课前学习部分在线交流反馈技术和资源平台的支持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6:便利条件对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

  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本文引入使用经验和职业规划作为调节变量,并提出假设:

  H7:使用经验分别对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愉悦性、感知风险、便利条件与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影响。

  H8:职业规划分别对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愉悦性、感知风险、便利条件与翻转课堂的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影响。

  2实证研究与结果

  2.1分析问卷设计与回收

  本次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由36个小问题组成,保证每个自变量与因变量涉及的题目数量不少于4道,便于量表项目的选择。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为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随机向华中科技大学20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有效回收问卷151份,回收率为75.5%;其中男生占64.2%,女生占35.8%;大一~大四的在校本科生数量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9.2%、45.7%、 27.8%、7.3%。

  2.2数据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将利用SPSS19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选用Cronbach´sAlpha值来检验问卷设置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潜在变量的Cronbach´sAlpha值均高于0.7,说明问卷题目的设置选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假设H1-H6,并得到采纳意向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多元一次表达式,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为0.461,说明图 1所示模型对大学生翻转课堂采纳意向的解释度达到46.1%,拟合程度处于可接受水平。根据表2的数据,得到多元一次表达式:采纳意向(YX)=0.41(常量)+0.337感知愉悦性(GY)+0.277便利条件(BL)+0.142绩效期望(JX)+0.17社会影响(SY)。

  感知愉悦性、便利条件、社会影响、绩效期望对于采纳意向呈现出正向作用的效果,且影响权重依次递增,而感知风险和努力期望对采纳意向的正向作用假设未通过检验。

  感知愉悦性是线上学习与传统线下学习的重要区分特征之一,线上学习以其资源富媒体化和多源头的优势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重视。而线上学习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组成,其感知愉悦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推动“课堂内化”的过程。

  便利条件在翻转课堂中包括课前测验和线上互动的成熟性及便捷程度。这方面在翻转课堂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中处于焦点位置,保证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顺畅、便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满意度,从而提高翻转课堂的用户粘着性。

  社会影响主要通过同学、家长、教师等群体的思想传播而对大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采纳意向产生正向作用。大学生群体随着网络技术、智能移动产品的发展,对新技术的体验与接受将增加其对翻转课堂采纳的可能性。

  绩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翻转课堂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这种价值期望会产生对采纳意向的驱动力。接下来对通过检验的4个自变量和采纳意向进行调节作用的分析。

  通过数据发现,使用经验、职业规划分别对社会影响、感知愉悦性与翻转课堂的采纳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使用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大学生辨别周围群体的推荐或阻力等行为;职业规划则调查了大学生群体对教育、互联网领域的职业意向和对移动在线学习行业的发展前景展望。表3为本次研究所有假设的检验结果。

  3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感知愉悦性、便利条件对大学生翻转课堂采纳意向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同时可以发现使用经验和职业规划这两个变量所发挥的调节作用。为促进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完善线上互动、在线测验等模块设计,提供友好的用户接口和体验。本研究显示翻转课堂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实现更多的功能扩展和优化,建议相关产品在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广泛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用户需求,鼓励高校教师的参与,提供质量较高的经典习题供大学生课前预习与检测。与此同时,采用合适的数据库系统和服务器设备,构建流畅的视频学习和在线测评环境,保证用户高并发请求下的查询速度和交互体验。

  (2)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增强教学形式的创新性与趣味性。专业资源匮乏、内容与教材有所出入、高质量资源需付费使用、视频时间过长等因素都是造成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领域普及率低的原因。广泛收集并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录频软件等技术录制20分钟以内的短教学视频,借鉴百词斩、沪江部落等外语学习软件或社区的模块设计,增加图文匹配、学习计划、在线提问等学习形式,转变大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等O2O学习的固有观念。

  (3)开展小规模试点计划,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了实现翻转课堂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的双向过程,有必要选择不同地区的部分高校进行重点测试,针对学院的某个学科分阶段进行,从课堂参与度、课程成绩、学生教师反馈等多个角度入手,找出制约双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将翻转课堂推向大学校园。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