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数学论文分析使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数位顺序表”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认数”单元。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似乎没有多少研究与创新的空间。
《小学教学参考》成立于1962年,以小学语文、数学两科为主,兼顾其他各科的教辅类刊物(设有语文版、数学版、综合版)。主要介绍小学各学科最新的教学理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反映学科的研究动向、教改趋势以及小学教学各学科教师关注的教研、教学的热点问题等。
习惯的教学过程是:先借助计数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再建立新计数单位与原有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一张表把所有计数单位放在一起,这张表就是“数位顺序表”。这种走“流程”的教学带来的仅仅是知识的累加,其余的诸如知识萌发时的顿悟、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及知识间的结构关系很少被唤醒和明晰。鉴于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读数方法!能快速地读出下面的数吗?(多媒体依次出示4000.200、60007)
生:4000。
生:200。
生:6000。
师:最后一幅图上的数是多少?
生:4000。
生:40。
生:我认为不对,应该是400。
生:也可能是40000。
生:老师,你在耍我们,这个数根本没法读。
师:为什么最后一个计数器上有4颗珠,读出来的数却不一样呢?你有没有发现问题?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这4颗珠究竟在什么位上。
师:是这样的吗?通过这个练习,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读数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知道有几颗数珠,还要知道这几颗数珠在什么位上。
师:没错,数位很重要!就好比你去看电影,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坐错了就乱了。
师: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只要把计数器上的数位显示完整就可以了。
师:(出示下左图)计数器上从右边开始数起分别是什么位?(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计数器上的数位填完整,如下右图)
师:现在知道这个数是多少了吗?
生:知道了,是400。
师:对1 4在百位上,就是400。我们可以将计数器上的这些数位列成一个表(隐去“珠”和“档”,出现一个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如下左图),数学上就叫做数位顺序表(再次点击,出现一个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如下右图)。
师:如果要读这个数位顺序表,要从数位顺序表的右边开始读。一起读一遍。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数位顺序表在头脑中默记一遍。
师:根据这个数位顺序表回答:从右边起,第几位是百位?第几位是千位?第几位是万位?
师:这个数位顺序表中还有一个省略号,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万位的左边还有一些数位。
师:对,这些数位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去认识。
“数位顺序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根据经验而编制出来的一种学习模型,具有概括性和结构化等特点,对学生掌握数位概念、把握位值制原则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 一般情况下,它属于“陈述性知识”,惯常教学是由教师“告诉”学生(口头介绍或看书学习),教学过程苍白无力,课堂了无生气。
夸美纽斯曾言:“伟大不在于力量,而在于技巧。”好的教学就应该在那些寻常之处看到技巧,见到功夫。如何使“数位顺序表”这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一样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呢?这一片断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数位是重要的。“4颗算珠”究竟代表多少?本应唯一的答案怎会五花八门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经历激疑、尝试、思考、释疑等过程后,认识趋于一致:数位比看电影时的座位、开会时的席位更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它是读数和写数的必备条件。
其次,数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通过“数位顺序表”得以“结构”化。“结构即指联系”“结构是指有组织、有模式的相对稳定的完形”。学生在经历猜测“4颗算珠是多少”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10、100、1000、10000”等计数单位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是零散的、孤立的,不具有可攀性。这时,“数位顺序表”的相机介入,可以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重组并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为学习“认数”内容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