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高职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本篇青海高职高专教育论文研究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存在问题,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就可以顺利实施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当代职业教育》(月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教育类期刊。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一份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为职业院校办学教学服务、为职教事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已经初步形成。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高职衔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如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专业设置存在错位、培养目标衔接薄弱、课程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
前言
中高职衔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轫于广东省。其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中的一道风景线。这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所以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予以陈述,期望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逻辑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来设置相应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以及各种课程所需要的学时数。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主线,中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联系的、互相脱节的。各中职、高职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实训条件来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如此,在中职学校之间,由于各个中职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便是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会有所不同,或者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这种不同不是指行文方式、格式和字数的不同,而是指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不同,这样,各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就具有各自的特色。当这些来自不同中职学校但属于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所高职,并被编入到同一班级进行学习时,某个知识点这个学生没有学习过,但是另外的一个同学已经掌握了,这就是各个中职学校教学内容不同而造成的。这反映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2.专业设置存在错位
中职学校较之高职院校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数以万计的劳动工人为主。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比较繁多,专业方向比较细化、具体。例如,钢铁冶炼、金属压力加工、机械加工技术、办公室文员、保安等。像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的中职生升到高职以后,找不到和自己专业完全一致的专业,只能进入类似的专业学习,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新的专业感到无所适从,没有兴趣,或者由于转换专业以后基础知识跟不上而产生厌学情绪。
3.培养目标衔接薄弱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和鲜明。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层层的递进关系,是互为割裂,没有联系的。既然我们说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同一个类型的教育,那么它们的培养目标就不应该割裂开来。
4.学制衔接不协调
“3+2”学制衔接模式,与职业教育的“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对立的。“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连读”这两种中高职一体化的创新衔接模式在许多省市推行,成绩斐然,但是由于这些模式还正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就像俗语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现成的非常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模式是我们国家的创新,没有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生考试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许多中职生为了迎考,不得不复习准备,从而耽误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中高职连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占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
5.课程体系不连贯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课程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理想状态就是其课程统一完整并各具特色,呈现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没有一个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标准出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所以,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中高职贯通的教材。关于课程体系不连贯,具体有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重叠和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根据本身的办学条件、办学优势以及社会需求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计划),由于教学体制等原因,中高职院校之间没有、也无法有有效的沟通,造成很多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叠和重复的现象。
(2)中职学生文化课程基础不扎实。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为中职生是从初中升上来的,难免文化课基础不扎实,中职学校又比较重视实践和技能,不是十分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这对于不准备升学的学生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要升入高职的学生来讲,却是十分不利的。
(3)技能训练重复,甚至出现中高职倒挂的现象。由于高职学校具有大学的性质,高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实训内容和项目水平应该高于中职学校。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这样。有些高职院校是刚刚兴办的,各项软硬件设施正在建设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其训练内容水平较低,没有新的特色,和中职的训练内容大同小异,重复现象非常严重。而有些实力较强的中职学校,由于条件较好,其实训水平甚至高于某些高职院校,出现倒挂现象。
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如证书的衔接,实训条件的衔接等方面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1.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个中职学校之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一致;第二,同一专业的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统一,即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体现层级关系,也要体现衔接关系、递进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大致同等的水平,他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当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时,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学业。
2.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
首先要研究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职的专业和高职的专业能够一一的对应起来。可能由于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有别,不可能做到使每一个专业都能对应,但要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达到这一要求。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3.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在学制方面,可以采取下面一些比较成熟的办法。如“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直接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读满5年毕业后可获大专文凭;中高职“3+2”连续培养模式,由与高职院校对口的中职学校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在中职学校连读5年并经对口高职院校考核通过后,可获大专文凭。高职还可以和应用型本科进行衔接。
5.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的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