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古代财政政策演进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20-07-08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财政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代统治者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来巩固朝政。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古代的财政政策,认真研习古代财政制度的发展路径,从古代制度体系中寻找现代体系的基础和渊源,探索其自然演进提升之道为今天提供借鉴。

古代财政政策演进

  关键词:古代财政政策;财税演进;国家治理

  一、引言

  财政随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演进出自己的轨迹。从史书中记载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代算起,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财政制度愈加成熟。从西方现代财政演进的历程看,国家财政取代家计财政、税收体系、预算制度、数据化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等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在中国历史早期都已经大体成形。古代统治者希望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来巩固朝政,但事与愿违,改朝换代初始可以做到予民于利,休养生息,几代之后,难免苛捐杂税逼得农民起义,开始新一轮的更迭。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我国古代的财政政策了解我国财政的起源,以及就其失败原因提供警示。

  二、文献回顾

  许多学者都在研究财政的逻辑起点,这是深入研究财政税收的基础。探讨财政渊源的路径是多样的,最根本和直接的还需要从中国思维模式与古代传统中寻找,高培勇(2015)指出“无论哪一方面的思想,都只有在接上中国‘地气’的前提下,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高培勇(2014)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该论断是“站在国家治理的总体角度并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对财政与财税体制做出的全新理论概括或理论判断”。史卫认为中国古代的财政不仅体现了现代财政的特征,更包含封建统治下的陋习,集权,等级森严,这些特征适应古代统治,也阻碍其走进现代化。马珺研究了从财政学角度思考国家治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逻辑,对财政的意义给予启发与思考。

  三、我国古代财政政策

  (一)税收制度

  “贡”是中国最开始的赋税形态,后来衍生出“赋”和“税”,田赋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赋”是军需品的征收,“税”是土地和商品买卖的名目。税收制度例如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地丁银”等税制改革,是用于调节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关系的工具。

  (二)预算制度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有较为完备的预算思想,“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分开,“上计”制度,“长行旨符”的复式预算,均使预算制度更加规范和有效,预算制度能有效帮助统治者安排财富。

  (三)平准制度

  平准政策是古代中国颇具创造性的财政措施,是其充分认识到商品价值规律而对其加以运用和管理的重要理念,利用国家强有力的管控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最初管仲通过变法,利用控制粮食和货币的供求来调节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动;西汉时期的平准制度变革设立了较为权威的平准机构,“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王安石变法推行“市易法”,通过买卖重要商品调节供求。

  (四)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为国家专卖制度,一般是茶、盐、酒、铁、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实行禁榷制度,国家将这些社会资源占据,凭借强制的法律手段和政治权力对其进行垄断管理,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五)财政信用制度财政信用也是国家用于调节财政的重要手段,重要的介质即国家和百姓的信用。最知名的如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户,随夏秋两税归还,防止高利贷侵害,保护农民利益。

  (六)社会保障制度

  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很快便由奴隶制国家过渡至封建国家,其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崇尚大同社会,因此,其社会保障制度从春秋时期便开始逐渐完善。管子提出,老人、孤儿等无所依之人均应由政府管理起来,如此才能不令民众寒心,服从政府的统治。汉代更是增加了专门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专项,帮助孤寡人口立足,赈灾扶贫,将该制度发展得更为完善。唐朝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收留孤寡老人、遗弃孩童、残障人士。这些逐渐完备的举措均帮助政府化解与百姓的矛盾,也体现了封建王朝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减少社会不安与暴动行为,使百姓安居乐业,保障国家机器平稳运行。

  四、制度与实践为何背道而驰

  新的朝代的开始源于结束暴政,因而财政制度均会一定程度让民与利,休养生息。

  (一)财政收入

  国家重要财政来源主要是不断加征赋税和特权收入,这虽然会让国家富起来,但百姓这一源泉并非取之不尽,无异于饮鸩止渴,百姓越来越穷,负担越来越重,对统871治者的怨怼也愈渐加深,尽管这并非是统治者的本意,但横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沟渠日益加深。有名的“黄宗羲定律”从统计的角度形象地揭示了这一现象,将统治者最初征收税赋,到一次次将杂税并到正税中,最后在更朝换代中历史重演。

  (二)财政支出

  国家征收的赋税一部分用于扩充国库,用之于民,另一部分用于拱卫皇室,包括皇家的吃穿用度,建筑修缮,军队和行政人员的俸禄,但无论是哪一部分,最终落到百姓手中的或者用之于民的寥寥无几,而拱卫皇室的支出规模却越来越大,这个缺口便采用加征赋税来填补,未给“国强”保存物质基础,却切实造成了“民穷”的现状,统治者无可征,开始将政府权力下放至地方乡绅手中,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公共措施,即社会保障、教育等职能转移到地方非政府,而政府逐渐丧失对地方的建设和管辖,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弱化,最终波及统治者的治理权力。

  (三)财政体制

  历史的演进是一个“中央集权”不断深化的过程,财政收入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权力,便私征耗羡,随着中央对财政收入的需求规模加大,地方又会增加名目征收耗羡,如此循环往复之下,税赋名目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而最终征收到的财政收入却越来越少,中央政府没有财政资金,权力无法实践,政府和百姓的钱都掌握在地方乡绅的手中,相伴随的一些地方的管辖权也转移至乡绅手中,包括征收税赋的权力,政府更无法通过征收税赋来扩充国库。在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吏治败坏,国库亏空,统治者与百姓的矛盾不断加深,所有财政税收制度均沦为官吏掠财的手段。

  五、结语

  古代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大国,其建立的王朝和体制无可避免在更迭中愈加完备,无论统治者出于何种目的建立各种财政税收制度,以及何种方式获得的规律和经验,都有众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国家治理与财政制度是同一目的的不同表述方式,均是经济基础,又为封建王朝的政治而服务,而现代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又源于古代,因此,构建国家治理和财政的制度体系,应认真研习古代财政制度的发展路径,学习古代中国在服务政治体制的制度建立中体现的思路与智慧,从古代制度体系中寻找现代体系的基础和渊源,为今天的不和谐之处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论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由“基础和支柱说”说起[J].管理世界,2015(12):4-11.

  [2]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02-122.

  [3]史卫.中国古代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类现代化陷阱”[J].地方财政研究,2015(9):85-90.

  [4]马珺.布坎南财政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理论[J].财政研究,2016(12):28-37.

  作者:仉亿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