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顺文庙的布局有着较大的特色,通过安顺文庙与传统文庙的布局对比得出功能与布置特点的相同与不同,以及从总体布局特征中分析出控制安顺文庙总体布置的潜在手段,最后从完善缺失建筑与环境的角度,讨论安顺文庙的布局特色。
关键词:安顺文庙,现状,布局
1概况
安顺文庙是贵州省现存最大的文庙,其南北长86.76米,东西115.46米,共有三个区,即学区、庙区和节孝区。目前只有庙区部分保存较为完整,而学区部分只有明伦堂,其余均无。节孝区部分,现存节孝祠,其它均无。庙区部分,有明显的中轴线,古时有五进院落,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约北偏东45度,这与安顺当地的气候以及人们对生活习惯是一致的。节孝区和学区布置在庙区的两边,这样布置三区则突出安顺文庙祭祀孔子的重要性。
安顺文庙的地势是西南低,东北高。在处理院落时,就利用了这个高差,便得现存的5进院落分别落于不同的标高,从而达到一定礼制约束。所有不同的标高均用踏跺来联系,无坡道。建筑的高度随着标高的增加而增加。
现存的安顺文庙保存不完整,造成安顺文庙的边界紊乱。在平面上来说,三大功能分区,只有庙区较为完整,节孝区与学区缺失的建筑与建筑环境严重。在竖向方面,庙区保存的尚好,但由于自然的作用,也导致部分院落出现塌陷。节孝区与学区的的院落已经失去历史布局特征。
2 安顺文庙与传统文庙布局比较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有描述:文庙的一般规制即是最外有万仞宫墙一座;墙内有外泮池;池北为牌坊一座,即为棂星门;北为内泮池;池北为大成门;门内有广庭;在院庭正北为大殿,即是大成殿,祀孔子神像;殿前有露台;院左右有东西庑,祀七十二贤及乡贤;在大殿后又有后殿为启圣祠祀孔子父母;在东院或西院常有明伦堂的建筑。在安顺文庙中,共分三个区,即为庙区、学区和节孝区。
2.1布局相同点
在这三个区中以庙区为主,承担的功能是祭祀,建筑组群是中轴对称,建筑主次分明且仅有两个出入口放置在第一进院落里面。布置在中轴线的上建筑都是以宣扬孔子儒学思想或纪念孔子为主题。在中轴线上的五个院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些院落除第四与第五进为封闭的院落外,其它的则为不完全封闭的院落。第一进院落是前导,第二进与第三进是过渡,第四进则为整个文庙的高潮,第五进以及杏林则为全庙的结束部分。
古建筑群庙区部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由院落功能由前导、过渡、高潮至结束,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2 布局不同点
(1)增加功能分区
与曲阜文庙相比,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比曲阜文庙多了两个部分,即学区与节孝区。
在学区部分,则与庙区相似但也不同。首先,建筑组织形式是院落的但建筑较少。其次,功能划分简单。再次,无中轴线。在节孝区部分,仅一建筑一门。这只是一个院落,一面建筑,三面墙。整个院落,不对称,无过渡,功能较为纯粹。
(2)细节布置改变
与《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里面所阐述的相比,不同的是安顺文庙内仅一泮池,并无一般规制中所述的内泮池。其它与安顺文庙相符。
由此可以明确三点:第一,安顺文庙古建筑群主体布局合理,但现存仍旧不完整。第二,安顺文庙古建筑群功能多样,具有地方特色,但现状功能不全。第三,安顺文庙古建筑作法与一般作法略有不同,值得考究。
3安顺文庙布局的序列组织
安顺文庙古建筑的序列组织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轴线控制与祭祀路线。
3.1轴线控制
儒学文化讲究礼制,讲究等级。做为祭祀的场所,安顺文庙庙区的祭祀或者参观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在庙区,从整体的建筑分布来看,中轴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轴线上,从金声玉振坊到宫墙数仞、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启圣殿。这是祭祀的主轴线,是宣扬孔子的纪念性建筑。
金场玉振坊:其名源于《孟子》。孟子对孔子作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柏,夹桥耸立,人称“二柏担一孔”。
宫墙数仞:源自武叔与子贡的对话。子贡把夫子之道比作“宫墙数仞”,后世增为“万仞”,以此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莫测。宫墙数仞也具有鼓励后进力图自强的含意。宫墙数仞其实是状元门,建成时是封闭的,只有等后人考上了状元或者皇帝御驾亲临,此墙方可打开。若是状元则可进入状元门,走过状元桥,敲响孔庙中的钟鼓,接受地方官和乡亲群众的顶礼膜拜。
状元桥:据说依照旧时规定,惟中状元者始得循正门,度状元桥,过戟门而登大成殿,礼拜至圣先师。状元是科举时代儒者的精英,被认为是可以窥见夫子门径的人,所以可以循正门登堂入室,旁人就只能走偏门了。
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叫天田星,古代传说是天上文星,以棂星名门,有人才辈出,为国家所有的意思;而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因此孔庙大门以棂星命名,又意味着尊孔如同尊天。
大成门:“大成”两个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孔子的贡献已经超过古代圣贤,达到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又称戟门,所谓戟门,凡是文武官员到此必须放下武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平时不开放,除非是祭孔大典和大官、举人、进士来临。平时的人都从左右两旁的小门进出。
天子台:台上种植金桂与银桂,是古代科第吉兆和高洁品性的象征。宋林洪《山家清供》载,每当考试之年(三年一次),应试者及其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因此,古代人文庙种植金桂与银桂,取“双桂当庭”、“两桂流芳”之寓意。
大成殿:是用以供奉孔子及其十大弟子排位的主殿。
在祭祀轴线上,表现了古人对孔子思想的极大的肯定与赞扬,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对孔子的膜拜和对大儒的期望。希望在祭祀孔子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儒学文化能够直通朝庭。这是轴线之上所表达的深刻涵义。
3.2 祭祀路线
在祭祀的路线上要先过德配天地坊、礼门,后出义路、道冠古今坊。这里深含着深厚儒学的文化。
德配天地坊与道冠古今坊:评价和颂扬了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和杰出贡献。
礼门与义路:表孔子之道,必须遵循礼义。祭祀以大成殿为中心,在祭祀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必须经过礼门进而由义路出。
除祭祀孔子外,庙区部分还包括了对其它大儒的祭祀,包括忠义礼和名宦祠中的大儒,乡贤祠和纯孝祠中的地方儒学名人。祭祀这些人的过程中,先到乡贤祠与纯孝祠,再到忠义祠与名宦祠。在庙区包括所有的建筑在内,所有的建筑遵循踏跺礼制,即越是高级的殿堂,踏跺越少。如乡贤与纯孝祠的踏跺是9级,忠义祠与名宦祠的踏跺是7级,大成殿的踏跺是5级。可见,建筑礼制的清晰。
3.3 缺失建筑与环境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三个区都有所缺少,庙区保存较为完好,节孝区与学区相对要差一些。但这三个区仍旧是不完整的。据《贵州通志》卷六中记载:教授屏,乡贤祠右;训导廨,明伦堂右;敬一亭,明伦堂后;先师庙,明伦堂左;启圣祠,文庙内。《安顺府志》卷之十八中记载:教授署,在学宫右,明伦堂后。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训导署,在教授署右,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教谕署,在学宫右明伦堂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训导署,在学宫右,教谕署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
由此可以推断出庙区缺少的建筑有:金声玉振坊、崇圣祠、东厢与西厢、杏林。学区缺少的建筑有:儒学门、教谕署、训导署。节孝区缺少的建筑有:节孝祠边门。
以上讨论安顺文庙序列组织,仅考虑了庙区部分。而另外两区需要明确三点:首先,学区与节孝区是安顺文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两区均无轴线,缺乏直接的依据证实已存的儒家礼制。其次,由于资料的缺乏,对学区与节孝的学习过程与节孝的祭祀或者节孝活动无法考究。最后,需要根据庙区存在的轴线与礼制对学区与节孝区的建筑序列组织进行探讨,以求得安顺文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结论
安顺文庙总体布局是一个既汲取传统文庙布局,又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布局。在空间布局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特征,赋予了建筑相应的礼制要求。主体建筑群以轴线为主要控制手段,并以活动路线做为轴线控制的辅助方式。
但现状保存情况仍不容乐观,缺失大量的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只有还原这些缺失的历史要素,安顺文庙的布局特色还会真正的呈现出异彩。
参考文献
【1】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顺府志[Z].贵州兴顺出版贸易公司彩印厂印刷.1996
【2】贵州通志[Z].贵州人民出版社.民国
【3】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