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加强矿石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块状沟造、浸染状构造、海绵陨铁构造、乳滴状构造的分类命名及代晶结构的鉴定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矿石是由各种成矿作用形成的,因而矿石的组成及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矿石的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特点是矿床形成过程的客观证据,对矿石物质组分及结构、构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对矿床研究评价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1 加强对矿石的详细研究,提高矿床的研究程度
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矿石的详细全面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分析成矿的地质条件、成矿作用特点、物理化学环境及演化过程,从而为矿床成因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对矿石类型的划分,矿石产出特征及矿石含量、粒度变化,矿物组成向相互关系等工艺特征的研究,也是对矿床进行工业评价的重要依据,甚至对矿山开发、选冶技术流程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现举例加以说明:
例一:福建马坑铁矿,过去由于见到矿区内有中酸性岩石出露,沿碳酸岩层有矽卡岩相伴生,长期以来将其划为矽卡岩型铁矿。通过对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相继发现了矿石中的原生沉积成因的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及火山沉积成因的凝灰角砾构造及凝灰结构,从而重新认识到该矿为火山沉积一热液叠加改造的层状矿床。
例二:新疆式可布台铁矿与马坑铁矿相似,过去一直认为属沉积变质型铁矿。1979年我所铁矿专题组在该区由于加强了矿石及认真恢复含矿原岩的详细研究工作,提出了火山喷发沉积-热液改造型的新观点。
例三:红云滩铁矿及阿齐山四矿,因为找到凝灰角砾构造及凝灰结构,排除了单纯热液成因,而重新确立了属火山热液成因。
例四: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过程加强了矿相学的研究,是指导技术加工的最好例证。该矿在开发的初期,曾一度因炼不出铁而停滞不前,后经矿相学及金相学研究发现,该矿磁铁矿中含有若干钛铁矿及钛铁晶石包裹体。这些小包体在高炉治炼时被还原,形成了高熔点的碳化钛(熔点为3lOO℃)及氮化钛(熔点2900℃)微粒存在于炉渣中(高炉炉温一般只
1900℃左右),致使炉渣极为粘稠。后经国家组织技术攻关改进了选矿及治炼流程,才使得攀枝花铁矿成为我国大型的钢铁基地。
2 几种矿石构造、结构的划分及命名问题
对矿石构造、结构的分类各家不尽统一。这里仅就其中儿类矿石构造的划分及命名提出一点法。
2.1 块状构造及浸染状构造
这两类矿石分布及应用极为广泛,且见于各种成因的矿石组,但教科书中的划分又很不统一,武汉地质学院的《矿相学》教程中将矿石中有用矿物含量在80%以上、矿物集合体为不定形状,分布无方向性,矿物粒径差不太悬殊者称块状构造I将矿石矿物含量在30%以下,矿物集合体的形状不定、粒径一般小于0.5cm,呈星散状较均匀地分布的矿石称浸染状构造;而将矿石矿物大于30%时称稠密浸染状构造。成都地质学院的《矿相学》教材则提出四分法五类,即将金属矿物含量在75%以上,矿物的分布无方向性者称块状构造;金属矿物含量在75~50%之间,矿物分布无方向性者为次块状构造;金属矿物含量在50一25%之间、矿物无方向性者称稠密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含量在25—5%之间,矿物分布无方向性者称稀疏浸染状构造;而金属矿物含量在5%以下、工业品位含量以上,矿物分布无方向性者称星散状构造。 ’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及新疆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上述分法应做一些调整。首先,四分法较为合适,但划分出次块状构造的必要性远不如划出致密块状构造的必要性大;其次稠密浸染状如划在80—30%之间,其问距实在太大;而中等浸染状矿石是客观存在的。综合各方面资料,笔者为了统一及应用方便建议作如下变更:即分为两大类六亚类。
(1)块状构造
①致密块状 有用矿物含量>95%;
②块状 有用矿物含量95—75%;
(2)浸染状构造
③稠密浸染状 有用矿物含量。75—50%;
④中等浸染状 有用矿物含量50—25%;
⑤稀疏浸染状 有用矿物含量25~5%;
⑥星点状 有用矿物含量<5 l%。
(矿物分布均无方向性,呈较均匀的分布)上述分法是否合适愿与同行们共同研究。
2.2 海绵陨铁构造
按矿石结构、构造的定义:(1)矿石结构系指矿石中矿物品粒的形状、大小和空问分布特;而矿石构造是指矿石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特征。过去教科书上将由熔离作用形成的铜镍硫化物及某些钒钛磁铁矿的他形晶集合体,包围和胶结先结晶的自形、半自形的硅酸盐矿物晶体称为海绵陨铁“结构”。笔者曾对我国的力马河、金川及喀拉通克等铜镍矿中的海绵陨铁状矿石进行过观察,经显微镜鉴定发现矿石铜镍硫化物乃是由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有时还有磁铁矿)等集合体组成,所谓钛铁矿也是钛铁矿与磁铁矿的集合体。而硅酸盐矿物呈单个品粒者较为罕见,大部分亦为晶粒集合体,这就是形成了集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对海绵陨铁称构造比称结构更为恰当。
2.3 关于乳滴状构造
也有作者称为珠滴构造。在铜镍硫化物浸染状矿石中常见有一种由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及黄铜矿组成的小圆点分布于硅酸盐矿物集合体中,这种小圆点开始并未受到重视,经全面观察后发现,这种圆点通常只出现在稀疏浸染状矿石中。说明此乃是熔离作用开始的一种标志,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矿石构造,故命名为乳滴状,取其既小又圆之意。
2.4 层纹状构造
层纹状构造是笔者在描述火山一沉积型铁矿石时命名的一种矿石构造,后为教材(1)所采用。所谓层纹状构造是指层理清楚具韵律陶造但有些弯曲,由有用矿物(如赤铁矿)与石英、硅质、凝灰物质相同而成,层与层间无成分上的差别,仅有数量上的增减。这种构造显示了火山-沉积的特点,因为它即成层状又有火山物质及矿质,应是火山-沉积型矿石的专用矿石构造名称。但现在教科书中已将之扩大化到胶体化学沉积及生物化学沉积的矿石构造中,我们认为还是专用为佳。
2.5 关于胶结状构造
在工作中某些作者将由深熔、贯入作用形成的带角砾的矿石称为胶结状构造。按常规一般将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带角砾及胶结物的构造称胶结状矿石,而将由内生作用及风化作用形成的带角砾及胶结物的构造称角砾状构造。因此,建议在前一种情况下仍使用角砾状的构造
为好。
2.6 关于代晶结构
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易被忽略而易判别错误的结构—代晶结构。一般认为结晶较早的矿物结晶较完整,晶形较好,多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晚结晶的矿物及晶形不完整或呈他形,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奎代作用聋戚而结晶生长力较强的矿扬也常具有一定的完好晶形,这种结晶称代晶(交代晶体)。其特点是很少有溶蚀现象,常残留有被交代矿物的包体,它们多沿挤压带、裂隙及裂隙交汇处分布。代晶多形成于成矿作用的结束阶段,按其形态可以分出自形代晶、筛状一骸晶状代晶等。在研究阿舍勒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就发现了多种黄铁矿的筛状一骸晶状代晶,而这些代晶在过去曾被错划为自形、半自形晶。
本文所论及的一些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遇见的一些小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邱柱翻主编,1982年3片.矿相学.地质出版社.
[2]马文鹏.月云霞。1987年6月,喀拉通克铜镍矿床中的金属矿物珠滴构造及成因.矿物岩石.第七卷,第二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