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践是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两大环节时间、地点、内容等安排的连贯性与重要性。针对两大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生产实习与毕业实践的新思考与新要求。
关键词:生产实习;毕业实践;化工;产学研结合
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工科类的必修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1]。毕业实践是本科培养计划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以生产实习为基础,综合利用在校四年所学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生产实际或实验科研做最后一份答卷。毕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有助于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3]。因此这两个实践环节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四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多年指导生产实习、毕业实践的经验,对其教学进行客观分析与简单探讨。
1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
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十分重视这两个实习环节的时间安排。将生产实习安排于大四开学的起始阶段———短学期。目的是让学生将三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并为最后一年要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实践基础,同时为大四学期的毕业实习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时学生就能够很快适应实习单位的环境与需求。我院生产实习共2周,毕业实践一般为3个月,因不同实习地点、实习单位的要求,毕业实践有的可能达到近5个月,即从学期的12月中下旬到5月的中下旬。
2生产实习与毕业实践的地点、要求、内容的安排
我院的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南京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第一周要求学生上午认真听取厂里老师的讲解并做笔记,下午带着笔记参观对应的流程,针对上午所讲内容逐条分析理解流程,并对其中关键设备的结构、原理、工作过程、作用等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准备回校画图。第二周要求在学校集中写实习报告。为提高实习报告的质量,我们以书本结合《技术制图》“GB/T14689—2008”、《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HG/T20519—200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等标准再次讲解、复习上周现场参观的流程与设备。通过实践真正理解阅读、绘制设备图、流程图的规范性要求,掌握“三算两布置”,即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工艺与设备计算,车间布置,管道布置[4]。这一切工作均为后面的毕业实践作铺垫。我院毕业实践的地点有南京本地与外地,如泰州、张家港、滨海等。尽管我院的毕业实践为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如有校企合作型:实习、做毕业论文、工作一体化;学生自由寻找与工作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但要求均相同。实习的同时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结合,必须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因为前期的生产实习要求较为到位,我院的学生进入各个实习单位时基本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并能胜任工作。回校时不仅完成企业规定的工作,且按时完成论文。我院2007—2018年期间去企业做毕设的人数比例均在65%以上,实习公司有:南京威尔、扬子研究院、红太阳、上海有机所、新东方医化、悦华药业、庙港化学品,飞翔化工、长海化工、八巨制药、吉尔生化、安迪制药、海阔生物制药等。以滨海为例,近3年来上岗生产型及工艺路线改进型的毕设约占25%。
3生产实习与毕业实践表现与收获
3.1学生的表现
从生产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到,学生对化工厂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与定位,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到底是做什么有了更好的理解(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有什么用)。报告质量也较高,设备图、流程图画得很到位,流程说明也很详细,有的同学甚至还查阅了许多文献报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增加了他们对化工厂设备原理、流程操作、工艺参数的变化对产品的产率、转化率等的影响等的理解与体会。如果说生产实习是对化工厂的粗略了解,那么毕业实践就是对生产实习的深入与升华,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走进企业,融入社会。对于他们不仅是一次学习技术、技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职业素养,学会爱岗敬业的精神、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人与人相处,是实战性的大练兵。我院在滨海实习的同学实习时间一般从12月底到来年5月中下旬,比去其它地方实习的同学的时间要长,学到的东西更多、更扎实。学生进入企业后,所有要求与正式员工相同,除了投料、12小时轮班、修理设备、铺设管路、爬塔调试、“三算两布置”外,还能学到更深层次的技术和方法。尤其是经验总结方面,有些甚至摆脱了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发现原来实际操作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不是在单纯的学习知识、经验,而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厂里的部分东西更加完善合理。
3.2企业指导情况
由于生产实习单位是南京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是南科院的校办厂,既具有工厂特点又兼具学校教学特色,故更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培训,学生能获得较为系统的安全、操作、工艺等知识。而毕业实习在地处苏北的滨海,人才相对较为紧缺,因此企业都很认真对待实习学生,不仅把他们作为正式员工看待,还把他们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并希望他们最终留下,所以企业即使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仍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并培养学生。
3.3项目完成情况与效果
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流程图、设备图的认识与绘制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铺垫,对工艺参数的变动如流量、温度、压强等对生产变动的影响了解更加深入,提高其对化工工作的兴趣,并将课堂知识具体化、实践化。毕业实践时,由于企业本身管理较严,时间紧,工作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自己的课题外,还需完成企业交待的非毕业论文的工作,而这部分工作通常是毕业论文工作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从学生论文完成的情况来看,数据量和工作量均大大超过校内同学。部分论文的课题难度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研发性与创新性,结合企业员工的指导,学生刻苦专研,认真思考,有些同学能够完全自主完成。如获得校优的“2,5二氯对苯二胺”论文就是由学生独立研发,并确立了工艺路线,且最终用于生产。在长海化工中有我院的9名学生同时进行实习。9名同学分成4小组,从产品研发到工艺生产,再到工艺控制,最后产品检测,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出色的完成厂里各项工作,得到领导高度赞赏:“开始时厂里的师傅指导他们,后来他们指导厂里的工人了”。学生们给企业创造的价值远比他们从厂里得到的回报大的多。该厂3名同学留在滨海,2名同学留在该厂并得到提升。“30000t/a对、邻氯甲苯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因此获得了校优。这种纯工程类型的论文获得优秀,与大四开学的生产实习锻炼密不可分,没有当时对流程图画法与理解,学生无法立即胜任工作,没有当初对实习报告的高要求,学生无法立即上手并获得优秀,企业更不会把整个产业链交给学生。
4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不足及改进之处
4.1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产实习经费增加,双方沟通困难,矛盾显著;第二、生产实习时间太短,在企业仅仅一周,很多内容没有消化,动手操作只有半天,学生感觉还没开始,已经结束;第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对企业了解不够。生产实习中学生分组少,甚至不分组,导致进入车间过于拥挤,讲解老师声音有限,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大家进入化工厂后,部分同学因环境和自身的问题,对化工厂有了反面的认识。
4.2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践中由于企业相对较忙,人员紧张,尤其是滨海化工园区,虽然规模为省级园区,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人才相对缺乏。各个企业层次不一,指导与管理上仍有缺陷。学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补考、积欠科目较多,回校较为频繁,而且滨海路途较远,来回消耗时间太多,给企业管理与项目进展上带来不便,而且影响我校在外声誉。部分企业技术员水平偏低,仅凭经验,不能有效指导论文。部分企业内部高层与中层、下层有脱节现象,虽然我院与上层沟通较好,但由于执行力与理解力等问题,导致学生进企业做毕业论文时,有当农民工使用的现象。企业普遍人手不够,工作较忙,工作量较大,学生干的活大多数是非毕业论文相关的工作,这也是使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教师工作量较大,对在校外做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导时间有限,且工厂生产实际经验不足,与工厂管理、生产等脱节,校外的课题又较多,精力有限,不能有力指导学生。
5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反思
5.1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才能更好的让学校走入企业,企业了解学校
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环境培养应用型人才,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且能很快上任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校走入社会,让学生融进企业,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校,共同协作,资源互补。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需求,减少磨合时间。
5.2改革理论教学,增加实训课堂教学
要想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加大实训,与企业交流合作是必由之路。欧洲国家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定期与企业交流,甚至大四一年均在企业做课题,完全实现“3+1”模式。加强“3+1”模式,把理论教学放到企业,或者与企业内容互相替代,推动大学生“真题真做”,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5.3加大毕设改革力度,改善与企业合作毕设时的限制与要求
企业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已充分展示出他们的灵活性,市场需要什么,企业能快速调整,适应市场生产什么。相反,高校因触及利益很小,改革幅度不大,灵活性差,如仍按照多年一贯的计划“稳步”前行,与企业交流合作时必然会拖后腿,跟不上企业步伐。学校应多手准备,适应市场和不同的企业需求。改革校内与校外毕设要求与限制,不能统一时间节点要求,对于生产型论文与研发型论文的评判标准不能完全相同。
5.4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地
十几年来,滨海的毕业实习单位每年都在更新,在实习过程中寻求更好的、更能适应我校要求的企业是我们不断摸索的对象,一旦找到合适的企业我们绝不轻易放弃。因为相互了解、磨合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指导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校企的一致性,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利益共同体,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拓宽实习渠道。因此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地势当必行。例如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向企业开放或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飞翔化工原本愿与我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因种种原因没能达成,最终与其他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我院进入滨海化工园区实习是较早的学校之一,也因种种原因没能建立更进一步合作关系。这两例足以引起我校重视。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在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中试实验基地,实验操作和控制与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深入地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并模拟设备开停车、工艺参数调整、过程系统控制、故障排除等操作,且在学生管理、安全等方面均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如建立化工原理仿真实训室、化学工艺专业实训室,可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5.5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对工厂的熟悉程度。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实习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完成质量如何的大事。如果教师对生产情况不熟悉,就提不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钻研。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多让从事专业理论课一线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参与,让教师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与青年教师组合指导实习,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计划的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培训计划,使其有深造的机会和深入企业的条件。提倡教师到工厂去,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
6结束语
实习是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满足本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围绕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还需不断深入发展实习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今后我院将继续深化实习改革,采用灵活合理的实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寻企业需求,加强教师实训能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洁.多方面改进,提高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46148.
[2]郭莉.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06,33(9):6970.
[3]王林.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思考[J].高教研究,2006,(1):3437.
[4]叶庆国,陈学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与设计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03):3234.
作者:李成胜 陆瞿亮 朱清 李慧 黄裕娥 单位:卢忠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