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建设改革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21-01-05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对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探讨。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机械类工程应用型特色人才为核心,对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以丰富一流教学资源为主线,将先进制造产业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形成一批一流教学资源;鼓励校企联合组建骨干教师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提升“双师型”教师工程素养;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改革和制定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育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建设改革

  [关键词]一流本科;工程应用;机械专业;改革建设

  一、引言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目标,使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1,2]。我校作为传统工科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群得到学校优势和重点发展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的强力支撑,将着力为产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机械类工程应用型特色人才。基于此,我校提出“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的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结合制造业新的需要和新技术制定了建设目标,基于建设目标,对教学资源、师资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为产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机械类工程应用型特色人才[3,4]。

  二、建设目标

  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缺口巨大,根据学校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拟开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发展瓶颈,弥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以培养机械类专业群学生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丰富一流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及实习实训基地)为主线,开展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综合改革及机械类专业群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工作。1.建设一批一流教学资源,包括及时融入先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及强化学生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一流实验实训示范基地。2.创新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对标学生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需求,进行一流教学师资队伍建设。3.形成一批学生综合能力达成可检验的人才培养成果,在国家相关标准基础上,研究具有我校特色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同类高校中具有可复制、可移植建设经验。专业群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5,6]。

  三、教学资源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不断涌现出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迫切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以顺应新时代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7,8]。实施“大工程”课程体系重构,优化与完善基于OBE的培养方案调整机制,对现有课程实施升级改造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创新;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协同,双方共建一批实习实训新课程,共同制定“体现学生能力达成过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形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实行松江大学城及长三角高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举措,形成课程共享机制;建立灵活的“引智计划”机制,根据学生兴趣需求,从“双一流”高校引进一批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质课程资源。更新完善一批实验室。具体包括升级改造专业基础类实验室、大学生“双创”中心、扩建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设计创新平台、重新架构“机器人”和“汽车人”科创中心等,实现创新基地师资、设备和项目资源的有效配置。新增新建“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室”等实验室。

  四、一流教学师资的建设

  为引导更多优秀教师将更多精力、时间投入到本科教学,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多渠道建设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群一流教学师资[9]。1.完善《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教师思想理论教育和政治引领,培养“四有”教师。2.依托教发中心,完善教师选聘、岗前培训、职初培训、专业发展、企业工程实践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等全过程的教师发展体系。3.按照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导向,制定《教师聘任与职称评定补充意见》,完善教学类师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聘用、考核、晋升、奖惩体系。4.根据“引智计划”机制,从“双一流”高校引进高水平教师,充实本专业群一流教学师资队伍。5.内培外引,提升师资国际化能力和专业水平。6.发挥校企“三协同”办学优势,鼓励校企联合组建骨干教师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提升“双师型”教师工程素养,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形成以教授为核心的教师合力,汇聚一流教学师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论

  在一流本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对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校以“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的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为契机,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制造业新的需要和新技术,制定建设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多元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基于建设目标,对一流教学师资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为产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机械类工程应用型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31-40.

  [2]吴涛,刘楠,孙凯.“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人才关键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156-160.

  [3]蔡小平,孙长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构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71-73.

  [4]程利敏,陈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宏观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15-118.

  [5]黄福涛.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8):1-9.

  [6]张伟,张茂聪.我国高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校际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18(5):26-32.

  [7]《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打造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2018(7):3-12.

  [8]刘明,熊震,林海燕,杨刚宾,许晓颖.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9(4):42-44.

  [9]李国毅,王为一.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71-7.

  作者:郭辉 方宇 范平清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