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中的时间因素的全面体验,从展馆内、外两部分分别列举设计中的考究,感悟纪念馆中被赋予的第四维的时空观,领略“四维建筑”提供给人们的多媒介、多角度、多观点的感受。让人们彻底从“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观点中走出来,重新去审视建筑的美。
关键词:建筑,空间,时间,四维
所谓空间,在我看来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和抽象出来的认知对象,但却是具体事物的构成部分,没有空间规定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只要有人们认为的完整的围合面,哪怕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石榴子,同样也是一个空间,一个世界。然而,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着,其存在过程或阶段,常常被人们用时间为之衡量。石榴生籽,籽生大树,大树再生石榴,周而往复,生生不息,可见时间和空间具有共同的规定和本质,它们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由此,我们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早期人们往往考量的是建筑的三维尺度上的关系,即空间上的考究。随着不断的发展,建筑师们不再忽略建筑中的时间因素,从哲学的角度将空间与时间统一起来,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概念。被赋予了四维的时空观的建筑,彻底让我们从“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观点中走出来,重新去审视建筑的美。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代建筑空间表达的方式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如今时间的引入使建筑设计师们在创作中有了新的启迪,开创了新的思路。“四维建筑”将使身在其中的人多媒介、多角度、多观点的观察,形成对空间的完整体验。
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有着出色建筑时空观的“四维建筑”代表。该馆分为老馆和新馆,老馆于1985年建成,是由东南大学齐康院士设计。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同时把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完全的展出以及满足大流量参观的需要,纪念馆进行了扩建,扩建设计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设计。该馆选址,正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了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主题,该馆从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空间环境入手,通过建筑空间规划,史料、文物、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对空间渲染,时空隧道般,把参观者带回到那个灾难时刻,达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具体在表现中,设计师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1、展馆形与表的雕琢
如果把时间具象的看作为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那么世界上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沐浴其中,当然,建筑也是如此。然而建筑的坚固形象,以及不变的处所使得人们很难能够察觉到其在小尺度时间范围里的变化,以至于建筑与时间的干系往往被忽略,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为它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永恒,其实建筑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性。
建筑的历史性很好的验证了它在时间轴上的变迁,可以说一座建筑的历史就是这种变迁的记录。有句话说的很好:“建筑在时间的刻度上消耗自身又创造自身”。此时刻的它不等同于任何其它时刻的它,这便是建筑时间属性的体现。仔细想想,硕大的建筑在大尺度时间中的变化是很容易被察觉的,尤其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与老馆并存,相互映衬,更加能够体现时间轨迹留给空间的痕迹。
展馆的外形独具匠心,从上往先下看,纪念馆映现是一艘舰艇的外形,寓意着“和平之舟”的含义。可能它体现的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不断劈波斩浪前进的步伐,一个不断追求和平美好世界的过程吧,由此可见时间因素的存在。
对于每天都会接收大量外界信息的人来讲,关键是如何建立起对于事物的完整体验,如何去捕捉空间传递的信息。有人曾说过“材料是一种消耗的光”。光照在材料上的时候,材料的表面会呈现出光影不间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物质表现在时间轴上的细微变化。展馆在设计中很好了考究了材料的运用,表面运用花岗岩、级配碎石和草皮相间的的方式,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加之石之风化这一特性所在,无不体现建筑的时间属性。展馆的立面形体设计成了两把“折断的军刀”,在赋予其正义战胜邪恶寓意的同时,也是让人们仿佛亲临那一时刻,给人以那一特殊时间段的整体空间感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能对建筑还原历史空间时刻起全是作用的雕塑,整个场馆从外围到市内,到处都有矗立的主题雕塑,主要雕塑有四组:第一组主题为《家破人亡》,以眼泪干枯的母亲抱着死去孩子仰望天空的形象,代表名族灾难;第二组主题为《逃难》,以10组30余人逃难者的形象组成了遇难同胞代表;第三组主题为《怨恨呐喊》,诉说着那难以承受的苦楚;第四组主题为《胜利之声》,代表了光明的来临,里面或是满目疮痍的老人,或是血肉模糊的青年,或是悲痛无助的小孩,无不倾述着当时那个时空内的惨烈与悲痛,向世界解开了残忍杀戮创面的原型,更重要的是给建筑的“四维”体现增加了份量。
2、展馆光与影的用意
“墙”作为一种建筑要素,在纪念馆中被大做文章。墙体在建筑空间中往往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建筑中,被承重要求束缚的墙体限定了建筑的体量,封闭了空间,从而阻断了空间的体验。伴随着框架体系的出现、钢结构的普遍应用,墙体的处理也变得灵活多样。可以互相错落交织,可以彼此分割拼接,有机的呈现不同几何形态和复杂结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于墙体的雕琢,除了载以劫难、屠杀、祭奠等浮雕以及文字,渲染气氛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空间进行巧妙的分割,展馆的幕墙使两个空间分而不断,互相因借,加重了空间的层次感,使得空间变得灵动起来,促进了空间的流动与渗透。人从所分割的一个空间运动到另一个空间体现的是时间的过程,体验的时间过程,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同时人们在空间中穿梭行走时的连续过程,会串联起其脑海中因所看空间引发的各种联想,让人们体验到时空的再现,给人一种如同时光倒流的感觉,这是流动的空间所赋予的时间属性。
该纪念馆从集会大厅到史料展出,从万人坑展馆到祭场及冥思厅,空间与空间的的组合形成人们思路的时间线索,带来难忘的时空旅行。假意思索是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思索过程中的体验,即在实践中去感悟空间带来的深刻感受。展馆通过空间的转变,给观者所带来的情感变化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以后爆发的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这一连串的感受归结在一条连贯的时间轴上,反之,这一时间轴上的每一个时刻所定格的空间画面,呈现出了空间层次的变化。以此达到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正所谓移步景易,从一个空间走到另一个空间,才能让观者逐一看清他的各个部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参观者充分够获得观赏的效果,使人沉浸在历史的画面的飞略中忘却现在的时间。
顶棚和地板也是围合空间的两个重要的界面。馆内的顶棚和地板也突破了以往的形式,通过高低错落,重叠交叉,甚至运用光影技术,来营造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拿集会大厅来讲,整个大厅层高不高,本身映衬着周围昏暗的压抑环境,显得更加压抑。与此同时,天花板上30000罹难者的阿拉比数字,醒目的悬挂在如同逝者划过的星空。而且,地板采用了镜面地砖,映衬着群星斑斓的“天空”,让人有种时空错乱的幻觉,身临其境一般感受一个个死难者的苦楚。
还有就是坡道和走廊,坡道和走廊的运用是使空间产生流动的关键,视线的转折和遮挡才能让人感觉到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变化,才能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视觉是人们对一个空间进行感知的重要来源。无论是空间的构造、形式,还是组成材质、光影变化,无不通过通与透,明与暗的不同层系来探测运动的历程,视线和内部装饰配合来引导观众,光线强度和对环境的感知通过窗户与天窗的位置的精心组织来加以控制,在共同的作用下,给人以多变大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说的“折断的军刀”,设计师就巧妙的将断痕设计成天窗,在昏暗压抑的环境里引入一道自然光,让人产生与主题呼应对光明和平的渴望。从压抑到愤慨,再到这里的对光明的渴望,给参观者一次完整的时光旅行和丰富的的情感体验。
重新审视建筑: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的,建筑是由空间组成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空间,而空间被感知的形式又是时间的,所以不能忽略建筑中所具有的时间因素,只有把握了人在建筑空间中运动的过程,才能实现完整的“四维”空间体验。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