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城市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保障享有情况。这篇农业论文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增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和生存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增加其长期利益。《中国农民合作社》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会刊、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推荐读物、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推荐读物、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推荐读物。由《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忘了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本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展示合作社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摘 要: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市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集中在社会保障福利的获得。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农民工能否在流入地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既是促进或阻碍其行为适应、心理认同、社区参与等社会融入维度的关键要素,也映射出社会资源再分配过程中,公平与公正原则的落实情况。其有无、待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农民工生活稳定性的加速或阻碍因素,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基于此,将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目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现状。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城市融入;农民工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农民工流动过程帮助农民工抵御或规避各种风险。作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保障条件,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工进入城市,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意愿及在城市定居的预期和生存能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作为职业保障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主体;社会救助作为非职业保障,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一项制度安排;而社会福利主要保障社会公众最高水平的一项安排,在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中暂不予以考虑。尽管我国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改革从建立到扩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在覆盖范围、待遇水平、保障项目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仍存在参保比例低、退保率高、重复参保等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并未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内,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本研究分别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中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其融入城市的影响。
一、养老保险
农村外出劳动力,俗称“农民工”,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工作重视的群体。从2006年-2014年,农民工数量显著增加,由2006年的21 271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27 395万人。而通过对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的参保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参加比例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农民工参保人数由2006年的1 417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5 472万人,农民工参保比例由2006年6.66%上升到2014年的19.97%,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在2006年至2014年间得到明显增加,由2006年的28 310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39 310万人,城镇参保人数也由2006年的14 131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25 53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参保比例由2006年的49.92%上升到2014年的64.94%,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农民工参保比例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就业人员参保比例增长速度,但从比例绝对值来看二者相差甚远。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虽然大部分省份已实现省级统筹的标准,但也有部分省份仍然是市级统筹。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加之“碎片化”的制度设计,农民工在跨区域和跨不同保险模式下流动,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时,因不同区域间、不同模式间的操作方法和要求不同,操作流程不统一,参保人员往返于户籍地和转入地之间,浪费财力和物力。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碎片化的养老保险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不安全感和疑虑。这些疑虑和不安全感心理会影响到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
二、医疗保险
虽然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较高,但仍然面临着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问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4年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数量、参保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2006年-2014年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数量由2006年的2 367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5 229万人,参保比例从2006年的11.13%上升到2014年的19.09%,提高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数量、参保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参保人数由2006年的11 580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21 041万人,参保比例由2006年的40.90%增加至2014年的53.53%,增加约13%。然而,从总体来看,与城镇本地就业人员相比较,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远远低于城镇本地就业人员,增长幅度也远远低于城镇本地就业人员增长幅度。
三、失业保险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4年间,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的数量由751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4 071万人,参保比例也由2006年的3.53%上升至2014年的14.86%。可以发现,2006年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最低。而在此期间,城镇本地就业人员参保人数由2006年的10 139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12 972万人,但参保比例却由2006年的35.81%下降至2014年的33.20%。对比发现,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城镇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数量增加远远低于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发展较缓慢。
四、工伤保险
农民工群体遭受工伤事故、意外伤害或职业病的概率较高,但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其工伤参保率较低。近年来,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加大对社会保险项目建设及完善力度,但与其他保险项目参保率相比较,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保险项目。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6-2014年全国就业人数从74 978万人增加到77 253万人,其中作为农民工集中就业的第二产业其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8 894.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3 099万人,但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却很低,其中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参保率占绝大多数。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末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7 179万人,2013年末参保人数为7 263万人,比2012年增加84万人,2014年末上升至7 362万人,比2013年增加99万人。2006年至2014年间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比例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有所提高,然而仍有约3/4的农民工未参加工伤保险。同时,城镇本地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比例及人数较低,不到全部就业人员的1/3,是养老、医疗、失业中参保比例最低的险种,也是与农民工参保比例差距最小的险种。
表1 2006-2014年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情况统计
年份农民工城镇就业人员
农民工人数(单位:万人)参保人数(单位:万人)参保比例(%)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单位:万人)参保人数(单位:万人)参保比例(%)
200621 2712 53711.9328 3107 73127.31
200721 9063 98018.1729 3508 19327.91
200822 5424 94221.9230 2108 84529.28
200922 9785 58724.3132 2889 30929.91
201024 2236 30026.0131 1209 86130.54
201125 2786 82827.0135 91410 86830.26
201226 2617 17927.3437 10211 83131.89
201326 8947 26327.0138 24012 65433.09
201427 3957 36226.8739 31013 27733.78
数据来源:1.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及参保人数来源于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农民工数量及参保人数来源于:2006年、2007年数据由农民工调研报告公布的2004年农民工数量为2亿左右,结合2008数据推测整理所得;2008-2013年农民工数量来源于历年《农民工监测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语
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居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表现为社会保障福利和其他公共资源与服务的获得。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其基本目标在于使人们因年老或遭受意外事故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保障其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的获得不仅意味着农民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可以与市民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