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中国皇家园林的传承与演变园林论文发表

作者: admin2013-06-18阅读:文章来源:未知

  摘要: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园林形式,其发展从周朝一直贯穿到整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期间,随着社会生产力、文化等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园林造园形式手法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形成清晰的脉络,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方案设计给予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园林,皇家园林,历史源流

  皇家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皇家园林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造园手法和文化历史倾向,都影响了整个中国园林的发展甚至是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 皇家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代表

  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大体是和中国历史发展相似的。这是因为园林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外界条件去作为依托,具体来讲,外界条件主要指的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传统的中国园林也就是这几个条件的影响下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起来。中国古典园林大概分为五个时期,[1]这五个时期中,中国园林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是不断变化的,而皇家园林的风格变化也伴随在其中:

  1.1生成期

  大约为商周秦汉时期,这个时候的造园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处于一个萌芽时期,没有达到封建历史的顶峰时期,更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手法的支持,但这个时候的园林主要就是供皇家使用的。其代表有商代的“囿”和“台”,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

  1.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其实是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奠基时期,但就皇家园林而言,发展的不如私家园林那么快,其代表有如曹魏邺城的铜雀园,洛阳的华林园,从北魏开始一直到西晋直到北魏的若干个朝代不断建设的芳林园。

  1.3全盛期

  主要为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又由战乱纷争恢复大一统,中国园林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这个时期的皇家宫苑比较多,其中大内御苑包括有隋唐的太极宫、唐代大明宫、兴庆宫,此外,还包括有一些行宫,包括有隋唐东都苑、上阳宫、玉华宫、翠微宫、华清宫等。

  1.4成熟时期

  时期包括从两宋到清初,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园林也在一代代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这个时期皇家宫苑的代表有: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宋代的后苑、延福宫、艮岳,元明两代西苑、御花园、东苑、景山,清代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这一时期园林的数量和其建园手法都达到了顶峰。

  1.5成熟后期

  这个时期大约是清代中叶到清末。园林除了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也体现出某些倾颓的倾向。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有圆明园、颐和园等。

  二. 皇家园林的造园特点及其不断发展

  2.1传统皇权在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中的影响

  不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在艺术风格上,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都与中国皇权社会的制度形态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说,皇家园林就是皇权政治和皇权制度理念的一种艺术化形式。[2]这种皇权至上的思想在皇家园林的历史发展中不仅是贯穿始终,而且是在不断强化的。早在中国园林刚刚萌芽的周朝,就有了“九州”“四海”这样的说法,但是当时对于“天下”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在皇家的园囿中体现的也是比较模糊。但随着科技文化等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于是,战国的宫殿遗址中就常常发现具有崇高神性的高台,汉武帝的长安宫苑中有了模拟山川河流的“昆明湖”“太液池”。

  中国后代的帝王对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一步步强化,而儒家思想中对君王的皇权思想有明显的强调,皇家园林中往往通过对园林的设计兴建体现对宇宙的认识和对天下的绝对控制,这种园林特色,特别是在汉、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的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不管具体场景怎样布局,皇家园林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气势恢宏,建筑在其中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强化,而且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出秩序感。

  2.2皇家园林考究的选址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不同,皇家园林的选址都十分考究,而且特别讲究风水的运用,一般来说,坐北朝南是基本的要求,在早期出土的殷商宫室遗址中就有这样的强调,同时,“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样比较抽象的原则,一般在皇家园林中都会有实际的山水和它对应。如避暑山庄的选址,东北来水,东南积水,东南流去,西北高山,整体被山环水绕。其中的山是玄武和白虎的象征,水则象征了朱雀和青龙。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避暑山庄的环境,选址的作用尤为突出。

  2.3园林的布局形式

  不同的布局形式,会将园林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使人从视觉上对空间产生不同的感受。[3]中国园林常见的布局形式有庭院式、向心式、连续的画卷式、层层递进式、灵活自由式等。

  皇家园林往往较为恢弘大气,要求体现皇权至上的内涵,总体来讲,设计的大多比较规整、庄严。早起的园林,例如上林苑,由于其规模是庞大的,往往形成的是以植物为主体的宫苑建筑群,建筑群内部多采用的布局方式庭院式、向心式、层层递进式,并有明显的轴线,而建筑群之间则由于地理因素的一些影响,多是连续画卷式和层层递进式布置,但在全盛期已经表现出建筑群之间的轴线关系。到了成熟时期和成熟后期,宫苑的规模进一步变小,建筑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到了清代就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宫廷建筑区,建筑庭院式和向心式的布局被进一步加强,而在宫苑风景区,皇家园林也开始学着南方私家园林的一些布置手法,运用了比较自然的布局形式,但整体来讲,大内御苑表现出的是很强的中轴线关系和秩序感,而行宫则多表现的布局形式比较自由,注意和地形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画面的诗意和自然。

  2.4造园手法的丰富

  中国园林成就的来源之一就是丰富的造园手法,这样的园子可以去除人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园林的内容。同时,中国园林的含蓄意蕴也在造园手法里体现,游人流连其中,可以深刻体会步移景异、欲扬先抑、豁然开朗给人带来的惊喜和游园趣味。常用的造园手法包括:对景、借景、框景、对比和统一等。对于那些让我们津津乐道的著名的中国园林来说,其用到的手法是多样的,而且往往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由于早期的中国园林现在已经不存在,因此对于中国皇家园林刚刚萌芽的时期的手法研究,只能借用现有的文献和图画记载来推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初期中国园林更倾向于自然山水的原貌,人工建植的痕迹没有后代园林多,整体的感觉比较粗放,而且作用也主要包括有打猎、祭祀等等。后来添加了帝王及其家室居住的功能,整个园林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这就对园中的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宋代之前,中国园林的造园重心一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宋代之后,中国园林的造园重心开始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开始兴建起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给中国园林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园林更加重视园中水景的营造,丰富的植物种类也为景观带来更多的可能。到了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建造自己的皇家园林时,也开始着重对南方的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学习,于是,我们看到了拥有着北、中、南三个扩大水面的西苑,我们看到了颐和园昆明湖“绿杨阴里”的苏堤,我们还看到,皇家园林的整个面积是阔大的,但是却人为的用建筑和植物把整个空间给分隔开来,小景点多而精致。但是皇家园林大景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整个万寿山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大景观,大景观的作用除了其本身的景观作用,还包括对各个诸如谐趣园这样的小景观进行一个整体的串联和过度,可以说,成熟期之后的皇家园林,是景中有景,一景连一景。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毅.翳然山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其钧.图说中国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