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差异化竞争,将主导产业话语权 “文学性”撬动网文产业博弈天平本报见习记者 钱好 记者 王磊随着“内容为王”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已经跨越了诞生之初“算不算文学”的讨论。作为一个层次多元、互动性强、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正在“中和”传统因素和新生要素,成为一种活跃的文学力量。在很多学者眼中,随着媒介变革的深入,网络文学将会整合更广泛的力量,传统和新兴的文学要素,将会在网络的新媒介上重新角逐。未来网络文学将成为主流文学的一支。与此同时,如何评价网络文学也成为产业和学界关注的话题。或者将网络原创文学当做另类,或者仅仅将网络文学当做实体出版的电子版,这样的评价基础,随着网络文学进入主流文学视野,已经不复存在。有学者断言,“文学性”必然穿越印刷时代,以“网络性”的形态重新生长出来。在纸媒文学体系外,重建一套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和话语体系,这既是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需求,更是文学自身的需求。——编者当前网络文学市场还处于“渠道为王”的阶段,主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拥有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通过建立渠道提升市场影响力,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阅读。2009年至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陆续成立了数字阅读平台,进行公司化运作。几年间,阅读利用运营商积累的庞大用户资源进行推广,并利用运营商定制手机内置阅读应用,使其阅读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与此同时,运营商的计费通道十分简单方便,无需开通网银、第三方支付等,使用门槛相对较低,使得运营商的阅读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的主要吸金通道。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目前运营商在整个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及话语权。与此同时,去年年底49.3%的PC端口网络阅读率对46.5%的客户端软件在线阅读率,也正在上演“逆转”。移动阅读渠道正在取代PC,成为网络文学角逐市场份额的主战场。“个人认为网络文学阅读已经到了一个‘红利门坎’。当手机用户达到6亿以后,再往上增长是一个什么规模?”全国网络文席会议专职联络人马季表示:从2010年开始,无线阅读的时代已经启幕。网络文学评论者庄庸则表示,近年来,网络阅读从原先的PC端向手机等移动终端大批转移,由此带来的生产机制、消费逻辑的转变正在为网络文学重新塑形。值得关注的是,网络阅读手机客户端成长的同时,支付APP也在越来越完善,因此所谓新的网络文学“消费逻辑”也正在发生改变。随着盛大、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阅读服务提供商用户规模逐渐扩大,以及第三方支付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阅读用户开始使用除运营商支付通道之外的其他支付途径。网络文学网站在产品的开发与运营上,较运营商更具优势,其对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也有更深的理解。最终,在渠道之战中,运营商的市场领导者地位正在被逐渐削弱。网络文学产业将进入“内容为王”时代,拥有优质内容、差异化内容的网络文学网站,将称雄市场类似于电商的不同定位模式,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将出现平台的“淘宝”模式,以及内容自产自销的“凡客”模式。来自易观国际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内容提供商在内容生产方面发展,正是朝着上述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以内容为导向,建立平台,发挥作者及版权方的自主性,以获取更为广泛的内容资源;另一个方向是以人才为导向,通过培养编辑与作者,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内容资源。以内容为导向的网络文学内容提供商,通过平台,让作者自主上架销售作品,包括自主决定上架、自主站内站外促销,并同样享有分成和励。此模式类似于“淘宝”模式,网络文学网站向平过渡,在作者与用户之间建立“C2C”平台,作者通过平台运营自己的作品,用户通过平台选择消费,而平台最终由销售内容向销售服务转变。平台的商业模式也与当前市场中内容提供商不同,现在内容提供商主要依靠用户对内容的消费分成模式进行盈利。网络文学“淘宝”化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化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作者的创作与推销作品的积极性。对作者来说,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平台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内容资源,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平台内的内容资源数量迅速增长,用户的选择面更广。其弊端也和“淘宝”的争议类似,平台上的作者鱼龙混杂,作品水平良莠不齐,而且作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容易形成“扎堆”现象,即哪个类别受欢迎,多数作者就同时写热门类别的作品,造成作品的同质化。而且由于作者的自主性强,作品的质量难以,容易出现“烂尾”作品等现象。以人才为导向的网络文学内容提供商,则更加注重编辑团队的建设,以及作家的培养。提供完善的编辑培养、晋升机制,使编辑逐步具备发现作品、扶持作者、策划选题的综合能力。内容提供商能针对有潜力的作者进行长期的培养,使其迅速成长,并配以相应的资源,帮助其成为合格的网络文学作家,从而产出更多的精品内容。“作为文化产品,只有优秀的内容才能凝聚用户,用户是否驻留、是否买单,完全取决于内容是否具备质量和吸引力。简单的流量变现,是无法成为网络文学发展基础的。”腾讯文学高级总监杨晨认为,内容生产需要深度的积累和运营,优秀作家不可能轻松找到,优秀作品也不可能轻松写就。“中文阅读市场非常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需求,很多领域尚未被开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加上与之相对应的高质量文学内容,将是未来网络文学发展的重点。”网络文学为何越变越长?对于传统文学而言,作品的篇幅就如同贪食蛇一般,在一定范围里游走,太长了总会咬到自己的尾巴,评论、销量都会大打折扣。然而近年来,网络文学却有如进入了青春期,一个劲儿地拔长:2007年,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初露锋芒,全长154万字;2011年,天蚕土豆的《斗破》屡破纪录,全长532万字……而它的读者数量也与小说连载的长度一同节节攀升,令传统文学望尘莫及。许多人对此困惑不解:网络文学为什么越写越长?现在很多年轻人连百来页的书都读不进去,动辄数百万字、叫人望而生畏的网络文学却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究竟魅力何在?毫无疑问,网络文学的长,与其商业模式是分不开的。自从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创付费的网络文学阅读模式起,网络文学便是以千字为计量单位来“计字收费”,因此作品的篇幅与作者收入直接挂钩。随着2007年起点中文网“千万亿行动”,以及2008年盛大文学对全国大型网络文学平台进行全面整合,一系列针对网络作者的薪酬、励制度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写手们每天更新一定的字数以获得相应的金福利。以起点中文网主站的签约作品为例,作者每天必须更新1万字付费章节,才能拿到每月1000元的全勤金。在如此巨大的“日产量”要求之下,如果新开一部小说就等于另起炉灶,情节、人物设定都要重新安排,太费心力。另一方面,小说连载得越长,凝聚的粉丝就越多,在排行榜上的也越靠前,这些读者订阅数量、排行榜名次都关系到作者的收入,因此作者通常会选择将一部作品尽量往长里写。正因为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使得网络文学一直争议,它庞大的篇幅也常常为人诟病,被称为“注水猪肉”。对此,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指出:“不能用过去印刷时代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写作习惯和阅读习惯,来衡量新下的文学形式。”网络小说并不像大部分传统文学那样,在全部完稿、出版后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一部网络小说的完成,往往需要数十个月的连载过程。在这数十个月中的每一天,作者一般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发布几千字或者上万字的新章节,读者则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阅读、讨论。久而久之,每天读一篇更新就成了读者的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几百万字读起来也并不吃力。另外,由于互联网这一载体的特性,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进行即时互动,读者的讨论常常会影响后续剧情的发展。这种互动使得作者与读者围绕着一部作品,形成了某种“情感共同体”,读者并不愿意、不舍得一部作品轻易结束;作者也会在读者的和鼓励下,让作品由最初的一个主干,慢慢生长得枝繁叶茂。邵燕君还笑说,假如金庸也是通过网络连载的方式来写武侠小说,每天有读者激烈地讨论、互动,他的《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作品将远远不止现在的长度,每个人物都可以进一步打开。网络文学需要更多专业今天,中国网络文学的作者有数百万人,读者多达数亿人,专业的评论者却寥寥无几。繁荣的网络文学格局中,如何增强力量,已经成为网络文学进一步完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平曾撰文描写网络作家和界的尴尬:我多次参加网络文学方面的会议,往往一边坐着文学界的各位优秀家,另一边坐着几位著名的网络作家。家这一边的桌签“高大上”:大学某某教授、复旦大学某某教授……而另一边的网络文学作家面前的桌签,真是五花八门,土豆、西红柿……眼睛一花,很容易以为这是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但这里的“土豆”和“西红柿”不再是瓜果蔬菜,而是网络文学界的著名写手,他们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读者。黄平坦言,网络作家与界的,对于双方都是一种。网络作家可以在市场中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却难以得到文学界的认同,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无名状态;而界则将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边缘化。为什么网络作家和传统评论界会如此?“评论者并不真正熟悉网络文学,是如今网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青年学者黎杨全说,目前在全国学术文献数据库中可检索出2千多篇研究网络文学的论文,从数量来看并不单薄,但是这些研究与当下的网文创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膜”。很多评论者在落笔之前,根本没有阅读大量的网络小说,即使挑了一两部来翻阅,也并不知道哪些是代表作,哪些是当下网文的热点。7年前的《后宫·甄嬛传》仍然作为分析案例,在时下网文评论中高频出现,然而对于日日更迭、年年裂变的网络文学来说,那些讨论的话题似乎有些“过时”。而另一方面,许多专业学者有心介入网络文学,但沿用的仍是传统文学的观念和语汇。在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王祥看来,网络文学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形态,用“有没有反映现实”、“是否符合生活规律”等传统文学的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换句话说,当前大部分的网络文学评论都是外围的“自说自话”,还没有进入网络文学的“场域”。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夏烈认为,网络文学的重点究竟落在“网络”还是“文学”上,是评论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许多人评价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高、篇幅结构过分冗长,其实都是站在“文学”层面审视这一创作类型,却往往忽略了“网络”这一“媒介基因”的结果。“比如说,由动画、漫画、游戏构成的‘二次元文化’已经构成当下‘90后’、‘00后’的情感基础,并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核心资源。评论家要理解网文作者和读者的心理,就必须对这种文化有所了解。”谈及网络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场”,黄平认为无论是网络文学作家还是关注网络文学的家,都应该更耐心一些,“衡量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结构等要素的标准,不会因面对网络文学而降低。要想作品获得好的评价,首先要将作品写好,这是最朴素的道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可谓网络文学的启蒙读物。书中的痞子蔡和轻舞飞扬,影响了许多网民对网络社交的认识。从蔡智恒的小说,到同名电视剧、电影,再到单机游戏和话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功从文学拓展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多个领域。相关链接截至去年年底,网络文学用户依然以登陆网站为主,占比49.3%;由于智能手机及应用的逐步普及,用户通过客户端在线阅读的比例较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业界分析,客户端阅读比例不及PC,主要原因在于非智能手机用户存量仍占很大一部分,很多人还保持着通过计算机上网阅读的“惯性”。随着移动APP在线阅读用户的增加,今年客户端在线阅读比例将超过网页阅读。此外,网络文学用户用手机阅读,依旧集中在空闲的、碎片化的时间段。而作品的题材几年间也一直以都市/职场类为主,占比将近一半。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