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文学标的目的
(一)先秦部门
1.论中国古代的特色
2.上古中的女性抽象
3.论中国古代的特色
4.治水的包含意义
5.从原始歌谣切磋原始艺术的根基特征
6.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7.论《诗经》的艺术成绩
8.《诗经国风》的思惟
9.论《诗经》的写作特点
10.《诗经》所反映的婚姻恋爱糊口
11.《诗经》婚恋诗的风俗意义
12.《诗经》与妇女问题
13.论《诗》与《骚》的关系
14.论《诗经》对儿女文学创作的影响
15.论《诗经》中的弃妇抽象
16.论《诗经》中景物的描写特色
17.论《诗经》的艺术
18.《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19.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20.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1.论《诗经》中的史诗
22.论《诗经》中的稼穑诗(其他类型,自拟标题问题)
23.论《诗经》对女性的描写
24.论《诗经》中的稼穑诗
2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
26.论屈原和《楚辞》
27.论《楚辞》的文学史意义
28.《离骚》意味手法探微
29.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0.论《离骚》的艺术特色
31.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力
32.论屈原的人格美
33.《诗经》与《楚辞》比力论
34.《离骚》的汗青认识与现实忧患
35.试论《离骚》抒情仆人公抽象
36.试论屈原香草佳丽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7.论《左传》的和平描写
38.论《左传》和《国语》中的人物抽象
39.论《左传》中的行人辞令
40.《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方式
41.《左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前进概念
42.《左传》的艺术特色
43.《左传》中的人物抽象
44.论《左传》的叙事特点
45.论《左传》的妇女抽象
46.论《战国策》中的策士抽象
47.论《战国策》的思惟倾向
48.论《战国策》中的辞说艺术
49.《》的艺术特色
50.《庄子》的艺术特色
51.《庄子》寓言的艺术成绩
52.论《庄子》中的人物抽象
53.论《庄子》中的畸人抽象的描写及其思惟蕴涵
54.论《庄子》中的寓言特色
5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气概
56.论《孟子》的写作特点
57.论《孟子》中的人物抽象
58.论《孟子》中的寓言特色
59.论《论语》中的人物抽象
60.论《韩非子》的论说技巧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部门
61. 论《史记》的抒情性
62. 《史记》人物列传中的文学价值
63. 从《淮阴侯传记》看《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艺术
64.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65. 论《史记》、《汉书》人物抽象塑造之同异
66. 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67. 《史记》人物列传中人物抽象阐发(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等)
68.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
69. 《史记》塑造反面人物的艺术方式
70. 《史记》诸侯抽象述论
71. 《史记》将军抽象述论
72. 不以成败论豪杰司马迁对汗青人物的评价
73. 汉武帝期间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
74.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妙
75. 论汉乐府民歌的抒情特点
76.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绩和影响
77. 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78. 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79.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绩
80. 谈谈《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情结
81.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虑和抒情技巧
82. 《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保守
83. 《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抽象研究(或焦仲卿抽象)
84. 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绩
85. 《孔雀东南飞》刘、焦恋爱悲剧初探
86. 《诗经》与汉乐府恋爱诗异同论
87. 曹操与诗新
88.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89.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90.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91.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92. 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的贡献
93.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94. 曹操其人与其诗
95. 浅析曹丕诗歌
96.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97.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绩
98. 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99. 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惟
100.从曹植、庚信等作家前后期文风的改变看糊口履历对创作的影响
10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102.论左思的《咏史》诗
10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104.阮籍的出身及其《咏怀》诗
105.蓬菖人集团“竹林七贤”
106.论陆机诗歌的艺术成绩
107.论阮籍《咏怀诗》的昏黄美
108. 试论魏晋文人的命运
109.从“桃花源”看学问的抱负家园
110.论玄言诗在山川诗构成过程中的感化
111.浅谈志怪小说与仙人之关系
112.试论南朝乐府诗和汉乐府诗的分歧
113.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川景物诗
114.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
115.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116.论陶渊明描写现实的艺术特色
117.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18.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119.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120. 谈陶渊明诗的平平与醇美
121.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
122.论谢灵运的山川诗
123《搜神记》故工作节的几个特点
124. 论《世说新语》的小说性质
125.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
126.《世说新语》对中古文态的描写
127.《世说新语》中名流言行与风度研究
128.《世说新语》的言语气概
129.魏晋南北朝小说汗青的地位
(三)隋唐五代宋辽金部门
13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31.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
132.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133.盛水田园诗派研究
134.盛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
135.盛唐边塞诗研究
136.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
137.论“初唐四杰”的文学成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
138.“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39.论陈子昂诗歌的立异意义与过渡形态
140.陈子昂在唐诗成长史上的地位
141.论沈、宋在格律诗成长中的贡献
142.论王、孟诗派的诗歌成绩
143.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
144.试论王维的边塞诗
145.王维诗歌的寂静美
146.王维山川田园诗的艺术美
147.论王维诗歌的画意与禅意
148.论王维山川诗的美学特征
149.孟山川田园诗的艺术气概
150.孟的隐逸与隐逸诗
151.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惟
152.论高适诗歌深厚悲惨的气概特色及其成因
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力
154.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
155.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
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
1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158.论李白的
159.论李白的感情世界
160.李白杜甫比力研究
161.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162.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
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
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67.王维、韦应物山川田园诗气概比力
168.论杜甫的伤时感事思惟及其艺术表示
169.杜甫夔州期间诗的艺术成绩
170.杜甫诗歌的地区色彩
171.论杜甫诗歌的
172.李白、苏轼的人生立场和诗风比力
173.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174.柳元山川纪行的艺术成绩
175.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176.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绩
177.柳元山川纪行的个性特征
178.论新乐府
179.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180.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181.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182.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183.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184.试论李商隐恋爱诗的意象
149.孟山川田园诗的艺术气概
150.孟的隐逸与隐逸诗
151.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惟
152.论高适诗歌深厚悲惨的气概特色及其成因
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力
154.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
155.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
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
1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158.论李白的
159.论李白的感情世界
160.李白杜甫比力研究
161.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162.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
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
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67.王维、韦应物山川田园诗气概比力
168.论杜甫的伤时感事思惟及其艺术表示
169.杜甫夔州期间诗的艺术成绩
170.杜甫诗歌的地区色彩
171.论杜甫诗歌的
172.李白、苏轼的人生立场和诗风比力
173.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174.柳元山川纪行的艺术成绩
175.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176.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绩
177.柳元山川纪行的个性特征
178.论新乐府
179.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180.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181.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182.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183.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184.试论李商隐恋爱诗的意象
149.孟山川田园诗的艺术气概
150.孟的隐逸与隐逸诗
151.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惟
152.论高适诗歌深厚悲惨的气概特色及其成因
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力
154.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
155.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
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
1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158.论李白的
159.论李白的感情世界
160.李白杜甫比力研究
161.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162.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
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
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67.王维、韦应物山川田园诗气概比力
168.论杜甫的伤时感事思惟及其艺术表示
169.杜甫夔州期间诗的艺术成绩
170.杜甫诗歌的地区色彩
171.论杜甫诗歌的
172.李白、苏轼的人生立场和诗风比力
173.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174.柳元山川纪行的艺术成绩
175.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176.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绩
177.柳元山川纪行的个性特征
178.论新乐府
179.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180.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181.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182.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183.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184.试论李商隐恋爱诗的意象
185.论李商隐诗的昏黄美
186.中晚唐咏史诗的时代特征
187.论唐传奇作家的妇女观
188.李煜词的抒情特征
189.论“花间派”对词创作的次要贡献
190.花间词派的成因及艺术气概
191.“哀以思”――论李煜词
192.论李煜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93.论唐代传奇的次要艺术成绩
194.比力阐发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抽象、叙事艺术、恋爱婚姻主题等)
195.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的侠义思惟
196.唐传奇中的妇女抽象及唐代学问的婚姻抱负
197.论宋代的爱国诗论
198.宋词中月亮意象的描写
199.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200.试论宋词豪宕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201.宋词中“月”意象的传承与成长
202.宋词中的少女抽象阐发
203.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的差别
204.论婉约词的气概
205.论豪宕词的气概
206.欧阳修的散文气概
207.论“二晏”词的艺术特点
208.论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209.柳永词的雅和俗
210.谈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调
211.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绩
212.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别及成因
213.李清照婉约词构成的启事
214.论李清照词的愁思
215.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包含与价值
216.论苏轼诗歌的艺术立异及其得失
217.苏轼、辛弃疾诗词中的鸿雁抽象摸索
218.苏轼词的气概
219.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分歧词家咏统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220.论苏轼的“超然”
221.论苏轼的婉约词
222.论苏轼的出生避世和入世
223.李白、苏轼的人生立场和诗风比力
224.苏轼、姜夔词中的小序在词史中的定位
225.苏轼、辛弃疾豪宕词风异同论
226.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
227.论辛弃疾词建功报国情结
228.论辛弃疾的农村词
229.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力
230.论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231.黄庭坚诗歌创作
232.论江西诗派在诗歌成长中的次要贡献及流弊
233.江西诗派诗歌艺术气概研究
234.论陆游诗歌的次要艺术成绩
235.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
236.论“永嘉四灵”的诗歌特点
237.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论意义
238.周邦彦词的艺术成绩
239.论姜夔词的次要艺术成绩
240.论吴文英词的次要艺术成绩
(四)元明清部门
241.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
242.元杂剧的描写
243.论关汉卿的戏曲艺术成绩
244.浅论窦娥的抽象及其悲剧意义
245.论关汉卿杂剧中抽象的塑造
246.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
247.论关汉卿的汗青剧
248.关汉卿喜剧中的弱小女子抽象
249.《琵琶记》中蔡伯喈的艺术抽象
250.论王实甫《西厢记》的次要艺术成绩
251.《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的艺术抽象
252.论白朴的戏曲艺术
253.论马致远的戏曲艺术
254.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
255.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
256.论元代的“水浒”戏
257.论元代的公案戏
258.论元好问诗歌的次要艺术特点
259.论萨都剌词的次要艺术特点
260.《牡丹亭》杜丽娘抽象阐发(或柳梦梅)
261.《牡丹亭》杜宝抽象阐发
262.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263.论《西厢记》和《牡丹亭》艺术布局的异同
264.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力
265.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
266.论《三国演义》和平描写的艺术特色
267.《三国演义》中周瑜抽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魏延、司马懿、郭嘉等)
268.《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269.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
270.《三国演义》中的和平描写艺术
271.论《三国演义》中的史实和虚构(“七分现实,三分虚构”)
272.论《水浒传》的次要艺术成绩
273.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274.《水浒传》的忠义观
275.《水浒传》中的和平叙事艺术
276.《水浒传》、《西纪行》、《》主题的审美比力
277.论《水浒传》的人物抽象塑造
278.《水浒传》中的人物抽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荡子燕青、、吴用等)
279.《水浒传》中的女豪杰抽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
280.《水浒传》的坏女人抽象(潘弓足、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
28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82.《水浒传》中的抽象及其成因
283.《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抽象之比力
284.《水浒传》与中国文化
285.从潘弓足看《水浒传》的婚姻和恋爱
286.试论《水浒传》中女性抽象的悲剧性
287.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
288.论《西纪行》的主题
289.论《西纪行》的论述布局
290.论《西纪行》中人物抽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
291.石头传说与孙悟空抽象
292.论孙悟空抽象的悲剧性
293.浅析《西纪行》中女妖抽象
294.沙僧的合作和协调艺术
295.唐僧的带领艺术
296.“明初三大师”宋濂、刘基、高启
297.“吴中四才子”(或唐伯虎,或祝枝山,或文徵明)
298.“唐宋派”代表归有光
299.论“派”创作
300.论“竟陵派”创作
301.论明代俗曲的“”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
302.论晚明小品的写作特点
303.从小品文看晚态
304.论明代公案小说的类型与源流
305.《》门庆抽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306.《》女人命运悲剧缘由阐发
307.《》中潘弓足抽象阐发
308.《》分歧类型女性心理分解
309.论《儒林外史》艺术
310.论《儒林外史》的布局特点
311.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轨制
312.《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抽象论(范进、周进等)
313.《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抽象及其意义
314.论《儒林外史》的写人技巧
315.《三言》人物抽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316.《二拍》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317.浅析“三言”的主题思惟
318.“三言”、“二拍”中的市识与保守观念
319.论“三言”、“二拍”的布局技法
320.论《聊斋志异》思惟内容的复杂性
321.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抽象
322.《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
323.论《三言二拍》中的婚恋自主和女性认识宣扬
324.中国古小说中的“狐妖”的抽象变化
325.论《聊斋志异》的诗性倾向
326.论《长生殿》的主题
327.《长生殿》中杨玉环抽象
328.《桃花扇》中李香君抽象论
329.《桃花扇》中侯方域抽象论
330.论《桃花扇》的主题
331.从《杜十娘怒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有花魁》看拟话本的恋爱婚姻观
332.杜十娘与茶花女悲剧命运之比力研究
333.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334.论曹雪芹和《红楼梦》
335.《红楼梦》和《》比力研究
336.《红楼梦》中贾宝玉抽象论(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探春、王熙凤、贾母、晴雯妙玉、花袭人等)
337.石头传说与贾宝玉抽象
338.论《红楼梦》中香菱抽象的文化意义
339.论《红楼梦》中刘姥姥抽象的文化意蕴
340.论《红楼梦》中巧姐抽象的文化意蕴
341.《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好坏论
342.论《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343.论《红楼梦》的“花”与悲剧主题
344.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345.从办理学角度阐发王熙凤抽象
346.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347.从悼亡词谈纳兰词的艺术气概
348.归有光散文创作气概论
349.明、清小说与社会糊口的关系
350.明、清戏曲的社会意义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