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范文,发表在杂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刊是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主要由学术争鸣、文艺理论天地、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生论坛、新书评介七大版块的内容构成,适合专业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
关键词:韩国春节,祈福,艺术职称论文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大众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左翼作家联盟就加强文艺的无产阶级性而提出的一种号召。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革命斗争以新的形式展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左翼进步力量积极推动发展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新文学,普罗文学开始登上文学的舞台。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号召发展无产阶级大众文艺。“左联”共组织开展了三次“文艺大众化”讨论,指出:“‘大众化'是普罗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普罗文学,假定没有获得大众的理解和爱护,这是一种很重大的损失。要使普罗文学为大众所理解和爱护,‘大众化’这个问题便非马上提起来不可了。”1931年,“左联”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对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意义作了阐述:“文学大众化问题在目前意义的重大,……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与组织的大众化,作品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的任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此后,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化大众化的含义作了初步阐释,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群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他并把新民主主义文化界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亦即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大众化的概念作了完整的表述,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毛泽东这一论述,既是对无产阶级文学大众化讨论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大众化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思想,如思想感情问题、群众语言问题等,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在新时期新阶段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普及的基础上“推动”大众化,这是从量到质的要求。实际上,大众化意味着质的规定性,因为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一个“内化”过程,即大众化蕴含着一种内在价值的认同、接受和追求。当前有学者认为,大众化就是普及化。这其实是个误解。普及化只意味着在数量关系和空间范围上的要求,普及某种知识是指这种知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被这个空间内的人们所“了解或知道”,这是从文字的语义层面着手的将专门术语转换成大众语言的一般性“了解或知道”过程,不具有“内化”性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就是指要在全国掀起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或知道”活动。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却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大众化要求认同和接受,即“内化”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从而达到运用的程度。普及化只是大众化的前提,即认同和接受是以“了解或知道”为前提的。事实上,作为观念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化是很容易的。当前,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或知道”了这个理论体系,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但“了解或知道”了并不意味着就大众化了,大众化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积累,普及化只是大众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简言之,“了解或知道”并不就意味着在价值上认同、接受和追求。从这个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思想理论冲突和交锋的结果。这实际上就暗示了,大众化并不是要求13亿人都认同和接受这个理论体系。当然,这也是办不到的。但通过一定的形式让13亿人都“了解或知道”这个理论体系却是可能的。其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蕴含在于使这个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因为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和执政宗旨密切相关的,大众化是“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一种自觉价值追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等同于只是追求数量关系的普及化,“了解或知道”并不就等于“内化”。
对于大众化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笔者以为,大众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解读罢了。把大众化看作一个过程是指把理论的抽象转变为生动的具体,由被少数先进分子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变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大众化的“推广”进程。把大众化看作一个结果是指“内化”后的外化,即达到了“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一个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行动。
当前学界还有另一种观点: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相混淆了。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看,先有中国化再有大众化,大众化的是中国化的内容。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基本原理的民族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虽然这二者都有一个认同和接受的问题,但是认同和接受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前者认同和接受的是“基本原理”;后者认同和接受的是源于基本原理的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理论体系”。从理论的价值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具体民族对基本原理的主体性应用问题;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人民大众“自觉追求”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因此,虽然中国化和大众化都是“化”,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同样,虽然这二者有区别,但并不意味着这二者不可能共存于同一过程。事实上,中国化中有大众化,大众化又体现了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二是大众化的内涵。从理论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理论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在具体生活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的结果。从实践上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并还在深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众化就是指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这条道路上,在伟大旗帜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逐渐了解、理解、认同、接受、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但问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浩瀚内容都要大众化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路径是“自下而上”的,而这个理论体系又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即是说,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的理论结晶。根据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运动规律,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理论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汇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但它还必须再回到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去接受人民群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性。立足于社会实践,力求正确反映实践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不断接受当下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不断发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