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权威的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期刊发表学术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南通籍美术家史白:寺街走出的文艺战士

作者: -12015-01-29阅读:文章来源:未知

  “无线南通,城市在你我手中!”欢迎安装南通报业“无线南通”手机客户端!苹果手机Appstore搜索“无线南通”下载。系统手机可通过360手机助手下载,还可扫描二维码或登录南通网官网()下载。

  史白(1908-1946),原名施椿寿,笔名(化名)施春瘦、施与、施羽、施雨、施玉等,出生于南通寺街,美术家、戏剧家、烈士。

  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在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木刻等方面均有建树,多幅爱国题材的木刻、版画被鲁迅先生选进其主编的《青年版画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南通的活动,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南通分盟的创始人。抗战中,创作并参与演出了中国话剧。1946年夏,不幸病逝于东台,时年仅38岁。

  记者 吴莹

  寺街故居辟为纪念室

  推开南通城西北隅寺街119号的大门,踏着残留着岁月印痕的青砖小道,沿着一排风回低吟的青翠松柏,走进一个花木扶疏的小院,这里深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四军纪念室。这个纪念室是史白的家人为了纪念新四军的文艺战士史白烈士,于1985年建立起来的。

  “史白的弟弟、百岁老人施馥寿至今还住在119号的史白故居中。史白的姐姐施致纯也是位百岁老人,生前也一直居住在此。”施馥寿的大女儿、作家施宁告诉记者,“当年爸爸和姑妈在家中腾出了一间房屋自行布置,将史白生前的一些遗物如油画、国画、版画、手稿、自制的乐器及当年战友回忆纪念的文稿等陈列在室内,供缅怀先烈的人们前来参观。”

  旧居原为胡长龄状元府后院,史白的曾祖母是胡状元的,后院作为陪嫁,今保存完好,依然一派明代建筑风格。屋前有约500平方米的小花园,满园花木扶疏,史白手植的梅树、棕榈特别茂盛。

  纪念室坐落在小院那一溜朝南屋的西边一间。举目望去,纪念室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刻着墨绿色大字“史白烈士纪念堂”的原木匾额,很是醒目。这是史白烈士的胞姐施致纯在103岁高龄时,为纪念室题的字。

  走进纪念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南通市文联拟定并由著名书法家黄稚松书写的序言,对烈士生平作了简要介绍。墙上挂着史白的自画像,这幅油画上是一位身穿朴素西服的青年,英俊的面孔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注视着。见过史白的人都说这幅画形神兼备,从那神态、眼光中反映出人物内心磊落的世界。

  随着时间的流逝,解放区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毕生为文艺奋斗的文艺战士。1950年,民政部批准史白为烈士。1984年4月,南通市文联、南通市文化局在市文化宫召开了“史白纪念会”,纪念史白烈士逝世38周年。近百位曾经与史白共同战斗过的领导、战友及文化界人士出席了纪念会。

  鬓角染霜的战友们,满怀深情地齐声高唱着当年史白谱写的歌曲,一首又一首,越唱越响亮。纪念会上还展出了史白的战友们在困难中多方收集、征集到的史白的少量作品,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有木刻、摄影;有歌曲、诗歌、剧本、论文;还有他亲手制作的音阶标准的古琴。史白纪念室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今纪念室四周悬挂的洪泽、顾而钥、吴沐初等人书写的纪念诗词墨宝,也都是那次留下的。

  这座史白烈士纪念室尽管条件有限,却很受人们的青睐,长期以来一直是附近的实验小学的德育教育,每逢寒暑假,也常有家长带孩子来瞻仰烈士遗容,回顾烈士生平,通过史白的感人事迹,缅怀新四军东进中的丰功伟绩。

  抗战宣传中表现突出

  史白,1908年出生于清贫的教师家庭。其父亲施仁政,名施德涵,曾倾其所有建立养正小学,让周围平民子女接受教育,是位为众人所的平民教育家。史白兄弟姐妹五人,史白排行老四。

  史白自幼学画。上小学时,常把午饭钱省下买画笔、木刻刀等,放学后常到裱画店去看画。十四五岁时,诗词歌赋金石书画皆通。后在二姐的资助推荐下,史白实现了去沪入读上海美专的夙愿。

  早在上海美专求学时,史白就勤奋刻苦,画艺,国画、油画、水粉画、版画、木刻等均有建树。他创作的《柔石之死》《胡也频传》《我们期待明天》等多幅爱国题材的木刻、版画,被鲁迅先生选进其主编的《青年版画集》。

  20世纪30年代,史白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还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南通分盟的创始人。他曾以“新民剧社”为主干,联合赵丹、顾而已等人组织“小小剧社”,开展戏剧活动,公演了多部爱国主义话剧,鼓舞了的斗志。史白还为赵凤翱起了一个满意的名字——赵丹。

  1937年,史白参加由江上青担任发行人的《写作与阅读》的工作,以施与的笔名担任编委,负责改版后的《写作与阅读》的封面设计、扉页装饰,使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在纪念室的陈列橱里还陈列着该的复印件。

  1938年,南通沦陷。史白携妻子理明、弟弟施馥寿赴四安,参加梁灵光领导的抗战支队,并在江北特委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江北特委决定让史白和理明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去工作,但因交通被截断,未能成行。

  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史白到达掘港,担任了新四军苏中四分区部文教科长兼分区参议,参加组建苏中四分区部战地服务团(又名尖兵剧团)。服务团团长由陈同生兼任,史白兼任副团长。当时服务团的演出很有特色,剧本基本上是由史白编写的独幕话剧。史白根据当时当地斗争的需要,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赶写剧本。新剧编出后,由他导演,有时他自己也粉墨登场,日夜赶排,很快公演。

  在这段时间,史白创作的剧本有《游击队的成长》《两瓶枣儿红》《雪》《血》《枪》《供》《米》《捐》《盐》等。史白的剧作结合实际,生动感人。五幕话剧《游击队的成长》每次演出结束时,观众都群情振奋,常常是几十甚至上百名的青年当场报名参军抗战,火热场面激动。活报剧《两瓶枣儿红》,通过小木匠拎着两瓶马塘名酒枣儿红,给师傅送端午节礼,途遇税棍连这两瓶酒都要征税的真实事件,深刻揭露了不抗日,只顾苛捐杂税、鱼肉人民的本质。演出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共鸣,当天中午,全马塘镇的商店都打了烊,爆发了马塘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罢市。

  由于史白在抗战宣传中的突出表现,1941年初,四地委宣传部长洪泽通知史白前往盐城,出席新四军军部召开的“苏北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结束后,史白还受到当时新四军的。史白向汇报了苏中文化工作情况,并聆听了同志的。

  街头演出中染病去世

  史白在参加了“苏北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1942年前后,他创作了大量歌词歌曲:史白作词、沈亚威谱曲的《纺纱织布》《金牛谣》;史白作词、涂克谱曲的《当心鬼子来抢粮》;史白自己作词谱曲的《抗敌学校校歌》《薄粥喝喝》《割麦插禾》等。这些歌曲既浅易又富有意趣,在解放区广为流传。史白还创作了歌剧《吴满友》、小歌剧《打走了鬼子才有米下锅》。当时,南通县中学生组成的通西服务团,排演了史白的新作《打走了鬼子才有米下锅》这一小歌剧,有独唱、合唱、轮唱、表演唱,歌与剧糅合为一体,演出效果很好。演出结束时,鼓掌声、口号声阵阵。人们:“打走鬼子!”“!”“日本帝国主义!”台上重复高唱:“打走了鬼子才有米下锅!”台上感情交融,演员、歌队、观众都融合在“打鬼子”的共同欢呼声中,歌剧起到了动员群众武装家乡的效果。

  1943年,随着日寇的“清剿”、进攻,苏北形势开始紧张、恶化。为了适应当时的对敌斗争,史白先是在通西游击区埋伏待命,1944年被组织安排进城,通过原有的社会关系,担负起城乡联系工作。

  1945年,日寇投降后,地委通知史白和理明撤离南通回根据地。史白途经金沙等地时,看到解放区船来车往,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与苛捐杂税的敌占区有着天壤之别,他心潮激荡,写下了《别处哪儿有》的歌词。歌词在一分区文协出版的《文综》第一期上发表。沈亚威看到这首歌词短小简洁,轻松和谐,读着歌词,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和平幸福的画面:在朝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喜气洋洋的解放区人民,撑驶着千条万条满载布匹、粮食的小船,南来北往,穿梭不停。顿时,一段悠扬、轻快的旋律从胸中涌出,他以极快的速度谱写了这首表现解放区人民翻身解放喜悦心情的歌。这首歌不胫而走,在解放区广为流传,吸引了无数青年投奔解放区。

  1946年,在苏中解放区积极工作的史白,因早年参加时的旧伤复发,身体很虚弱。经组织安排,住在东台叶挺公园的竹林寺中疗养。史白在疗养期间,仍不忘他那一分区驻会委员的身份,带病先后协助东台民教馆进行文艺培训,帮助新光平剧团搞京剧,为分区文联策划活动,为苏中公学培训文艺活动积极,协助东台民报工作,为《戏剧与音乐》期刊撰稿、作曲,为《民间》期刊写诗歌。史白还利用这段时间,对从事多年的文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撰写了文艺论文《论绘画的民间形式》,发表在《文综》上。这篇文章对继承遗产和接受民族形式的问题作了很好的阐述,对当时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发表后反响很大,连当时敌占区的《东南日报》都给予了转载。

  是年7月,东台解放区上空飞机,城内霍乱。正在东台街头搞文艺演出的史白,误食了一片染有病菌的西瓜。7月16日,史白忽罹患霍乱。由于发动内战,了解放区,药物奇缺。史白患病前后仅10个小时,便与世长辞,时年仅38岁。地委以党礼厚葬史白,以党旗覆盖遗体,棺殓于东台叶挺公园内。《东台民报》《江海导报》头版刊登了关于史白逝世的讣告、唁电,这两家还出了悼念史白的专刊,简介了史白同志的生平事迹,对史白的艺术成就作了很高的评价,称史白“毕生的艺术活动是和他艰苦的活动、民族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史白的去世是“分区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