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认识明太原县城历史沿革、城市结构、场所要素、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明太原县城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两大机遇和两大矛盾,分别是宏观战略机遇、区域发展机遇、现代城市生活与古城面貌延续的矛盾、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并相应地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建议以供探讨。
关键词:古城保护,城市发展,城市更新
1引言
明太原县城地处太原市晋源区,是太原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隶属明太原府,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存的明太原县城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范围内,其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十字街格局依然存在,传承了晋阳古城的历史文脉,沿用“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有着“凤凰城”的美称。城内现存西城门洞、北城门洞、西北隅残垣、南门护城壕及文庙等历史建筑,有多处省级、市级和区级文保单位,尽显历史沧桑,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古县城发展的重要见证。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改善旧城历史环境,提升本区域城市职能,太原市政府提出了“千年古城与时代同步”的发展要求,力求将明太原城打造成为“两馆两园”——展现历史场景的博物馆、面向未来发展的科技馆、体验新奇古城的游乐园、人文绿色宜居的新家园。本文基于项目实践,仅从古城面貌的延续、生态环境的保护两个方面提出明太原县城的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建议以供探讨。
2历史沿革与城市结构
2.1历史沿革
明太原县城所在地,经历了两段重要的历史时期“第一阶段为晋阳古城时期,随着宋初的毁城而结束;第二阶段为在古城废墟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明太原县城,一直延续至今。明太原县城遵循明代的礼制要求,满足明代城市运行的需要,其城墙、十字街、衙署、庙宇、民居的布局具有典型的明代城池特征;同时作为晋阳古城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因袭了晋阳古城的传统文化风俗,是晋阳历史文化链上的重要一环。
2.2“凤凰城”格局
明太原县城素有“凤凰城”之誉,东西宽1公里为风翅,南北长0.75公里为凤凰身躯;县城的四座城门都有“瓮城”;北门瓮城门面东,是为“丹凤朝阳”;瓮城中路两旁各有一口水井,是为风之双目;东西二门的瓮城门均折向南,是为凤之双翼;南门和瓮城门均向南开,城外建有一座巍峨高耸的“寺楼”——宝华阁,是为高高翘起的“凤尾”;城中十字街心有好汉坡,象征着隆起的凤腹。“晋阳”曾是“唐尧初徙”所都,“大禹迁都”之地,汉文帝“龙潜之所”,北齐高欢“别都”所在,在古代山西境内的“九府、十六州、一百单八县”当中,只有晋源县和出现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赵城县是这样的“凤凰城”格局。
3场所要素与历史遗存
3.1场所要素
城市运作由特定场所进行的一系列人的活动构成,对人的活动及场所关系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的场所构成及其在人们生活、城市运作中的作用,对于制定合理的保护、更新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明太原县城的场所要素主要分为五大类。以传统民居、九街十八巷为代表的民居街巷等构成了古代市民日常行、居、谈的场所空间,承担日常活动职能;以十字街、老商铺、钱庄等为代表的市场、商铺等构成了日常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承担了经济活动职能;文庙、武庙等四十余座大小庙宇构成了包括天地、神鬼、先贤在内的内容庞杂的祭祀系统,承担庆典祭祀职能;县衙、察院、粮仓等是城市行政管理活动展开的场所,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城墙、护城河、城楼构成了城市外围的防御体系,承担军事防御职能。
3.2历史遗存
历史遗存是古城的价值所在,明太原县城的历史遗存主要包括六大部分。(1)晋阳古城北侧晋阳湖、东侧汾河、西侧西山的环境格局共同构成了明太原县城的历史与山水格局;(2)南门、北门、西门及西段城墙遗迹;(3)“九街十八巷”的街巷布局;(4)庙宇和优秀的传统民居及有据可查但已毁的县衙、城隍庙等历史建筑;(5)龙王庙、五道庙信仰及其他民间庙会,民间老字号、传统小吃和手工业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4现代城市发展的机遇与矛盾
4.1机遇
4.1.1宏观战略机遇
山西省于2010年12月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九个综改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改区。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此时代背景下,“明太原县城”修复建设工作力求抓住时代机遇,以实现科技、旅游、文化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相促进、相融合。
4.1.2区域发展机遇
明太原县城在经济区位,位于晋中经济区;在旅游区位,是山西旅游横贯南北的重要节点,其“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古城改造”的结合,将为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示范。
“太渝科技创新城”建设项目是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标杆项目,将建成为引领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步规划范围西至太原滨河西路、大运路,比邻“明太原县城”。晋阳文化生态区是太原市“双城双区”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太原县城是晋阳文化生态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核心区。从长远发展来看,“晋阳文化生态区”与“太渝科技创新城”将成为“文化与科技”的合力,也将为“明太原县城”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远景动力。
4.2矛盾
4.2.1现代城市生活与古城面貌的延续
如今的明太原县城仍保留十字街的古城框架,“九街十八巷”的历史街巷格局也基本保留,但现代城市生活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古城面貌。建筑方面,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或者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居民楼;院落内部遗留有传统建筑符号,但更多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两者格格不入;沿街商业建筑风格参差不齐。道路交通方面,私家车拥有量逐年上升,除主街之外,其他街巷的传统尺度较难满足机动车通行,且停车空间严重缺乏。
4.2.2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
古城古镇旅游近年来一直盛行,体验古城文化、感受地方民俗、享受慢休闲成为旅游潮流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旅游活动与古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长假高峰期,各地频现游客数量突破生态环境容量上限的事件发生,这给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明太原县城力求未雨绸缪,实现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保护与更新发展建议
5.1古城面貌的保护与更新
5.1.1塑造“低碳院落”
太原日照充足、气候干燥、降水偏少;山西民居惯用单坡顶,节水低碳的院落营造观念自古便已形成。未来的古城居民院落可考虑在保持古城面貌的前提下,应用科技成果,延续“低碳”的理念。(1)太阳能综合利用:结合院落景观花架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设置蓄能电池,结合LED节能灯等节能设备,基本满足居民生活用电需求,结合智能电网系统,不足部分从城市电网中补充。(2)雨水中水收集利用:设置雨水收集池,收集雨水及用过的清水(中水),用于植物浇水、院落除尘、厕所冲洗等。(3)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主机可将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合为一。
5.1.2智能化停车设计
古城主入口(东城门广场)作为旅游交通集散区,交通量大,考虑在停车区域引入智能停车系统,以提高停车效率;古城街巷内部因考虑保持传统街巷风貌,不宜开设停车场,但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及远期发展,停车矛盾显现,考虑在街巷内部引入多层循环式立体车库,再通过外立面的协调化设计,解决这一矛盾。
5.2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5.2.1生态型街道设计
(1)生态透水路面:为保证古城未来良好的排水状况,可采用两种道路、广场铺装材料。环城道路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广场及其他路面采用“透水砖”进行铺设。(2)排水型路缘石:采用透水材料制造,同时结合排水管沟设计,在路缘石上设置排水眼孔,同时部分排水井也可考虑移入街边绿化带内。(3)再生材料井盖:采用以废旧塑料、粉煤灰作原料的聚乙烯复合再生材料井盖。此材料耐热、耐寒、耐酸碱、耐老化,同时抗压、抗高温、抗冲击性能高于其他产品,生产成本低于水泥和铸铁材料井盖。且便于进行艺术化设计,可作为讲述古城历史故事、展示古城历史变迁的载体。
5.2.2污水处理与厕所技术改造
针对古城内的建筑污水、黄水及绿色垃圾,可综合应用源分离处理技术、MBR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物质循环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实现资源化再利用,在供应绿化有机肥的同时,使得排放水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
6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古城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逐步成为动态的保护与更新过程。古城保护与更新如何跟现代城市发展互促互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过程中,现代技术的应用将给越来越多的古城提供具有时代性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明太原县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将为业界提供可供探索的保护与更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吴明伟,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更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
[4]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12-120.
[5]宋峰,陈平.古城保护中的街道问题[J].文物世界,2002.6:10-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