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有了很快的发展,养殖品种范围的不断扩大,养殖产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时间的延长及养殖密度的提高,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因为鱼病流行,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中鱼病情况也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使水产养殖业的各方面综合发展,找清楚鱼病发生的原因,寻找科学有效的鱼病防治方法是渔业增产增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鱼病防治,影响因素,防治方法
近年来,随着养鱼业的快速发展,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日趋严重,鱼类生活在水中,由于它们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不易看清,一旦发了病,要正确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某些鱼病发生后即使是特效药也难以进入体内,因此鱼病防治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会对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理的原则,减少病害损失,是渔业增产增收的重中之重。
一、常见鱼病概述
鱼类养殖过程中的鱼病因为鱼病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侵袭性鱼病、传染性鱼病和非寄生物引起的三种鱼病,鱼病在很大程度上影线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侵袭性鱼病
侵袭性鱼病,由寄生虫原引起。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三种寄生虫引起的鱼病。
第一,小瓜虫病,鱼病发生的原因是小瓜虫,它侵入鱼类的皮肤以及鳃组织后,引起组织发炎和增生,与此同时,并产生大量的黏液,形成了白色囊疱。当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表面好像覆盖一层白色的薄膜,鳞片逐渐脱落,鳍条开裂,并慢慢腐烂。鳃上黏液越来越多,鳃小片遭到破坏,影响鱼的呼吸。病鱼变的越来越迟钝,浮游在水面,不久之后就会死亡。
第二,三代虫、指环虫病,这两种虫子多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的皮肤及鳃上,鱼病严重时鳃及皮肤上有大量粘液,造成鱼类呼吸困难。其中,鱼苗及小鱼种患病严重的时候,可引起它们鳃盖张开,最后死亡。这两种鱼病会危害各种淡水养殖鱼类及观赏性鱼类,主要危害苗种,但当鱼类生长环境不好或者鱼体抵抗力差时,也可引起成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第三,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引起的车轮虫病。这种鱼病的主要危害各种鱼类的鱼苗和鱼种成长的各个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每年的五月至八月(因为这段时间为中国每年炎热的时间),水温21℃至27 ℃。这种虫子多寄生在鱼类体表和鳃上,其中发病的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在水中环游不止的现象。受到感染的鱼类表现为身体发黑,脱离鱼群,独自游行。严重的,成群围绕池边狂游,会引起鱼苗及其鱼种的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寄生于鱼体表的大大小小车轮虫,在鱼体表面来回滑动,把鱼类的皮肤组织细胞作为营养物质,破坏皮肤及其鳃组织,从而严重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和活动。
2、传染性鱼病
由细菌、真菌或者病毒等植物性病原引起的传染性鱼病。从广义上来看,还包括寄生的单细胞藻类引起的疾病。这类鱼病所造成的损失大约占鱼病全部损失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按鱼发病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鱼类由于鱼的表层皮肤可以分泌粘液,形成保护层,并且鱼类有自身的免疫力,细菌往往难以侵入体内。细菌病又可分为四种。(1)赤皮病,此种鱼病的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鱼类发病症状表现在鱼的腹部以及体表两侧,鱼的皮肤会变红,并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的皮肤充血发红,因此命名为赤皮病。赤皮病主要危害鱼种为草鱼,这种病是引起草鱼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时造成草鱼绝产。(2)打印病,鱼类发生此种病的病原体为点状单胞菌亚种。鱼类发病症状首先发生在鱼的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在鱼的腹部两侧,有及其少数在鱼体前部。在病鱼的身体上出现圆形,以及不规则红斑,鱼的表皮逐渐腐烂,然后鳞片脱落,发病处形状像印章,因此命名为打印病。该病的高发期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3)细菌性肠炎病,此类鱼病的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孢菌。具体症状表现为鱼的腹部膨胀变大,腹部组织呈现红色的斑点,行动变得十分缓慢,脱离鱼群,独自游行,它们的食欲逐渐减退,甚至绝食,肠壁内充血并发炎。该病主要危害的鱼种为鲤鱼、青鱼等,小到鱼种,大到成鱼均可受细菌性肠炎病的伤害,发病高峰期的水温为25 ℃至30 ℃,常与上文提到的第一种细菌性病并存。(4)细菌性烂鳃病,该种鱼病的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这是一种水产养殖业鱼类常见病和多发病。危害的范围很广,全年均可发生,其中最易感染流行的季节是夏季和秋季。受到感染的鱼类表现为鱼的身体发黑,脱离鱼群,独自游行,食欲减退,鱼的鳃丝腐烂、脱落,并且鳃盖骨内侧有透明的不规则圆形出现。
细菌性鱼病是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鱼病,其病原与病毒病和寄生虫病不同,可人工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因此通过培养测定其敏感物有利于防治。防治常采用化学药物,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容易产生耐药性,有些细菌性鱼病症状与病毒、寄生虫鱼病有类似之处,容易弄错。
第二,真菌性鱼病,该种鱼病主要是由于水生真菌寄生在鱼的皮肤表层、鳃以及卵上引起的。在中国,真菌性鱼病主要类型有水霉病和鳃霉病两种。其中,鳃霉病病原体为鳃霉菌属,寄生于鱼体鳃组织。鳃霉菌属会堵塞鱼的血管,从而导致鱼的鳃组织血液循环不周,使鳃呈粉红色或者苍白色。在严重的情况下,鱼的鳃组织器官遭到破坏,造成呼吸困难,鳃上黏液会逐渐增多,形成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病重的鱼整个鳃呈青灰色,导致鱼类的死亡。但健康和未受伤的鱼体通常不受感染。
第三,病毒性鱼病,此种鱼病通常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病毒性鱼病主要表现在鲤春病毒病和草鱼出血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等。
3、非寄生物引起的鱼病
这种鱼病包括由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其他非寄生的有害生物引起的鱼病。例如在池塘养鱼中化学因素引起的氨氮中毒,症状是鱼群浮头不明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鱼体变暗,鱼鳃发黑,黏液增多,口腔发紫,到最后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氨氮中毒,表现在两个没有,第一,没有季节、昼夜之分;第二,没有天气好坏之分。
二、常见鱼病的防治
鱼类的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的诊断较困难,治疗也较麻烦。内服药一般只能由鱼主动吃入,当病较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体外用药一般采取全池遍洒及浸洗的方法,这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和水库就难以使用,因此,要想鱼不生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这是搞好养殖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对于鱼病防治,应采取“全面预防,积极治疗”、 “无病先预防,有病早治理”的方针,实施环境生态管理,才能减少或避免鱼类发病,保证渔民的经济效益。
预防鱼病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从养殖技术着手,改进和加强饲养管理,培养优质健壮的鱼种,提高鱼体抗病力;二是采用药物预防,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的综合性防病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预防方法:
1、建设符合防病条件的养鱼场
第一,保证渔场水源充足、水质清洁,水的理化特性要求符合鱼的生长要求,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并不受自然因素及污染的影响,为鱼类的生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否则,容易引起鱼类疾病的爆发或窒息中毒死亡。
第二,进、排水系统要求。每个池塘能独立的从进水渠道得到所需要的水,并独立的将水排放到总的排水库里去而不排到相邻的鱼池,有独立的进、排水口,这样就可以避免水流作为传染中介,把病原带到另一池塘去。
2、增强鱼体抵抗力
鱼病与饲养管理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防治鱼病和改进饲养管理等措施结合起来,发挥鱼体内在作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鱼病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一,提早放养,提早开食。把春季改为冬季放养,冬季放养时,鱼肥壮不易受伤,病原体又不活跃,待到春季水温上升,即可提早开食,很快进入正常生长,能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第二,合理混养和密养。不同鱼类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鱼身上,混养实际上是使这种鱼的密度减小,间接的使鱼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减少,从而减少发病率,这从提高单产或预防鱼病的观点来说都是应当提倡的。一般鱼密度过大或网箱养殖,要根据条件掌握适当的密度,严格执行卫生防御措施就可防止鱼病,“做好‘四定’投饵,‘四定’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并根据季节、气候鱼体生长情况及环境水质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加强日常管理。要注意水质变化,改善水体环境,定期清理及消毒,操作时要细心,防止鱼体受伤,拉网捞捕、进箱搬运、运输、出鱼、转塘操作必须小心,以免使鱼体受伤。
3、控制和消灭病源。
任何鱼病发生都有一定病源存在,预防鱼病应从控制和消灭病源着手,措施如下:
第一,彻底清塘。每年冬天出鱼后排干池水,挖去塘池底污泥,白天曝晒,晚上冰冻,消灭病虫害,同时,清除鱼塘池边的杂草,以减少寄生虫和水生虫产卵的场所。
第二,药物清塘。常用药物为生石灰及漂白粉,一般水深7—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或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20克,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第三,鱼体消毒。在苗种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可采用如下的方法:(1)漂白粉消毒;(2)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消毒;(3)高锰酸钾消毒。
第四,工具消毒。为避免传播鱼病,工具最好专池使用,或者应将发病鱼池的工具进行消毒后再使用。
第五,食场消毒。高温季节食场内的饵料易腐败,要每天清洁食场,另外,注意投喂量。另外,还可以采取挂装有消毒药及饵料的篓袋的方式来控制,挂篓袋后,应时常观察鱼是否来摄食,若不来,应当减少挂蒌带的数量,直至鱼像平常一样来摄食为适度。在用药前两天停止投饵,在用药期间,投喂鱼最喜欢吃的饵料,量不宜过多,以保证鱼来吃食。
鱼病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本解决,有些鱼病还没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有些新的鱼病又发生了。鱼病的防治研究需要我们去探索。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鱼病防治一定要从细节做起,从各方面保证鱼体的健康生长,这样才能增加鱼产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鱼病防治关键技术》,刘军,《现代农业科技》2008.
[2]《淡水养殖鱼类疾病与防治手册》,陈昌福,海洋出版社,2010.
[3]《鱼病防治》(第三版), 陈锦富,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