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城市管理职称范文新城开放空间建设研究

作者: admin2013-06-19阅读:文章来源:未知

  摘要: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我国新城开放空间的建设研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新城开放空间,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原有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过度密集,给城市的运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既有的城市结构成为城市发展的束缚。在一些城市的边缘,开始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成为一个个新城,以缓解老城的人口增长压力并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的绿色机制空间,是改善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城建设中如何处理开放空间建设问题,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1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1) 景观都市主义的崛起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化的潮流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建筑和城市面貌。这时,后现代主义者以坚决的反对现代主义的姿态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开始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机械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忽视社会文脉以及居民情感要求的建筑与规划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于是一股新的思想开始涌现,即景观都市主义。

  其实,景观都市主义无论在城市规划还是景观设计领域里都不是崭新的概念。人们从古代开始变憧憬着理想城市的建设与完美房屋的建造。19世纪末,各种规划思想及经典实践开始涌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景观、生态与文脉等要素也是影响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自然系统和建造系统的互动才是决定城市形态的基础。景观都市主义率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展起来,而真正让景观都市主义风靡全球的是在英国AA建筑学院的Mohsen Mostafavi教授的带领下成立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生课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2) 景观都市主义主要观点

  景观都市主义可以说是对于当代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功能主义取向的一种批判。景观都市主义的目光总是落在城市棕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带,后者被彼得·罗称为“中间景观”、被维利里奥称为“外—城市”、被爱德华·索加称为“外都市”,在这些城市的边缘地带,大量同时呈现城市、郊区和乡村的面貌。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用景观来组织城市和加强城市体验的形式,要求远离对建筑形式的预设,以取代传统城市设计的操作受限于个体建筑与街道系统的基本框架。在这里,景观是一种工具、媒介或者视角,用以缓解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把城市分割为许多功能区块的现状。

  虽然查尔斯·沃德海姆首先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的术语,但目前文献中将此术语进行过最为系统阐述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学专业的系主任詹姆斯·科纳。他在著作中总结和归纳了景观都市主义的若干要点。

  (1)历时性与过程性

  詹姆斯·科纳认为城市化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在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他借用社会学家大卫·哈维的观点,认为未来都市规划设计的新的可能性的迸发,必然较少来自与形态的理解,而较多的来自于过程的理解——事物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作。因此,景观都市设计强调一种动态、弹性的规划过程,但是他同时指出,过程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形式和实体特征并不重要了,而是要求实体形态和材料不仅从他们的美学品质方面,还应从他们的工具性和生产性效应中获得价值。

  (2)水平性

  20世纪后半叶开始,社会结构由原来分级的、中心化的、有权威的组织转向多中心的、互联的、扩张的组织,与此相应,城市也出现了水平扩张蔓延、多中心和去中心化的趋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洛杉矶的大都市区蔓延。因而,水平表面结构成为景观都市主义最为关注的对象。

  (3)基础设施

  景观都市主义者们普遍强调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而这常常被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建筑师所忽略。基础设施既包括城市中的“灰色基础设施”——即道路、机场、停车场、车站、给排水系统等功能性设施,也包括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即河流、林地、湖泊等景观性设施。此外,詹姆斯·科纳认为一些非物质要素如节点、规则等也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4)生态学

  生态学对于经过都市主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与传统基于自然过程和自然形态的生态学不同,这里的生态学强调将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视为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5)技术与操作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可以从新的交叉学科的角度进行理解。詹姆斯·科纳也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因为景观都市主义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CAD、GIS、参数化设计等数字技术;边牧、制图、表面建模、层叠等景观学科的技术;还有平面布局、图解、组织、分配等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技术。来自景观和生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被大量引入到对城市形态及其发展演进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6)想象力

  詹姆斯·科纳始终认为都市规划必须要有充分的想象力。他曾指出“景观都市主义首先和最终是一种富于想象的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能够将图解和策略编织到与触觉和诗性的联系之中”[1]。

  2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新城开放空间建设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适用于西方不断萎缩的城市中心区复兴,它对城市活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城建设,也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对我国来说,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扩大,卫星城市、小城镇等各种形式的人口扩张日益加重,因此,在新城开放的过程中,以景观格局作为先导,用景观代替建筑、水电、管道设施等等,让景观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底图,规划师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来场地上的一切景观要素,因势利导,尊重场地的生态演变过程,引入新的生态策略,将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系统和交通干线向周边延伸并融入到周边的环境,并与城市其他的绿色开放空间相联系。如果景观如入到新城的方法的当,那整个城市的开放空间和基础设施就如同种子,最终会替代建筑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城开放新秩序的基本元素。

  在上文已经提到,西方国家正在面临城市的不断萎缩以及无序的蔓延的问题。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建设中唯一的具有绿色机制以及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绿色空间,可以为城市的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在规划城市尺度上的开放空间布局,还是在场所尺度上对开放空间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设计,必然需要一种理论来对未来的规划和设计策略进行理论指导。景观都市主义发展至今,在吸收现有的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念。由于它生长的背景和土壤就在城市不断萎靡,绿色基础设施不断退化的当代,因此它的设计思想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可以说,开放空间与景观都市主义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互助性。

  首先,城市的开放空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城市活力是城市生命力得以延续的保证。城市活力也可以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生存空间和较高的幸福指数。正如著名学者K.LynCh把活力作为开放空间的形态首要评判标准,认为城市开放空间对于承担起城市的五个基本指标负有重要责任:分别是活力、感受、适宜、可达性、管理。另外,开放空间也是吸引以及引导市民回到城市中心的最好的催化剂,人们在享受发达和完善的城市文明的同时随时可以方便的到达自然环境之中,体验自然。因此景观都市主义正是以激发城市活力为己任,对城市周边的失落空间和所谓的混凝土“森林”发出挑战,把自然和绿色引入城市,让其重新焕发活力。

  其次,开放空间格局优先是城市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开放空间在改善城市的物质、生态、游憩与景观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开放空间优先反映了城市建设中尊重自然的规划指导思想(王晓俊、王建国,2007)。开放空间优先与景观都市主义中的景观引入城市,替代建筑成为城市功能的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城市的开放空间建设与景观都市主义无论是目标还是建设策略上都有很强的联系和一致性。从这我们可以推断,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下,城市的开放空间建设将在城市活力以及城市景观化作出应用的贡献。

  此外,景观都市主义的文化和社会认同还需要在开放空间中包容集体记忆和愿望,而不是仅仅补偿休闲活动,应该将公共空间看做是包容地理和社会想象力的场所,来产生新关系。

  3结语

  诸如景观都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等众多关于城市发展方式的争论,其实都是城市化和城市设计的子集。目前无论哪一方的辩论,都很少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讨论。而城市规划的真正业主是看不见的人民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景观都市主义所倡导的用景观作为处理城市问题的理论,开拓了景观、城市、建筑融合交叉的新疆界,对解决当前新城建设中的人居环境课题有着有益的启发作用,已经被认为是近年来都市研究与实践领域最重要的转变之一。应看到的是,目前实践项目还较为有限,因此景观都市主义应该做的是把他们先锋性的理论带出大学的校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成项目。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Terra Fluxus//Charles Waldheim.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2]华晓宁,吴琅.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M]. 建筑学报,2009.12

  [3]杨东峰,熊国平,王静文. 1990年以来国际新城建设趋势探讨[M].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12

  [4]李欣.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西方国家城市开放空间形态与布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5]翟俊.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M]. 建筑学报,2010.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