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里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推动大学文明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礼仪教育论文。
培养讲文明懂礼仪的高素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要求。但有些大学校园里常有不符合文明礼仪行为的现象发生,一些因大学生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单位,领导是员工的榜样;在社会,如果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能带好头,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一定是有序的、和谐的。然而,大学校园总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总结了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15个方面:乱扔垃圾;随处乱贴;穿拖鞋;宿舍里夜半歌声,卫生差,使用违规电器;教室座椅乱涂乱画,带早餐进教室,接电话,穿奇装异服,穿暴露衣服;不诚信,考试作弊;公共场合过于亲密秀恩爱;不节约用水,浪费饭菜;不文明语言随口而出;抽自己的烟,让别人忍受去吧;沉迷网游,看黄色网站;插队,影响他人休息浑然不觉;碰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等;换位思考意识差,随意揭他人短处;感恩意识不足等。不文明现象无处不在,注意场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安心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魅力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无视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校园、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养成了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校园的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和谐的。这也就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氛围,为创建高校和谐文明的校园创造条件。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意义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你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对于我们社会中的一分子来说,礼仪就是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的为人处世方式。讲文明懂礼仪,不仅体现自身修养,同时也是良好社会公德心的集中体现。教育工作者传授受教者以礼仪,不但提高了受教者的个人素养,也让受教者在人际关系改善方面受益匪浅。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要求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理念之中,融入每位师生员工的言行中。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对公民个人层面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就是提倡大学生用文明的合乎礼仪的道德表现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重视社会群体意识行为上的公德心,使文明礼仪行为渗透到大学生活、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更快地被认知和了解,从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道德新风尚。2.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在父母亲朋的呵护下,总是争强好胜者多,谦虚有礼者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意识强,换位思考理念意识弱,这往往容易在新的环境中伤害他人自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从个人层面上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老师、同学、室友;从集体层面上来说,大学生离不开各类社团、不同班级、不同寝室层面的集体活动。与自己的辅导员、专任课老师、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在各类集体活动中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离不开文明礼仪、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行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行文明礼,弃高傲、冷漠、脏语,创造团结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在校园里更快地成长,得到师生的称赞与支持。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获得社会、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我们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所表现的适应环境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尽相同。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有的喜欢表现,自我意识强烈;还有的规则意识淡漠,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但大学生希望获得社会尊重和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具有普遍性。这就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通过文明礼仪来预防师生间潜在的矛盾和抱怨,从而催促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友谊,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3.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塑造良好职场形象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自己的职业。人们的社会交际,常常与其职业联系在一起,职员文明礼仪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对某个企业或团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很多企业对新入职员工必须进行培训,其中文明礼仪的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来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人处事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必定会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为周围同事所接受和认可。语言刺耳,行动粗鲁,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分场合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身边的同事,甚至上司身上,必然得不到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信任。失去了同事的支持和上司的信任,又怎能创造和谐的职场环境,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因此,青年大学生具备文明礼貌意识,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也体现了一个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能够更快地在未来的职场环境中占得先机,获得成功。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大学校园是重要阵地。高校校园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职能,明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非常重要。高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引导大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知识,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使青年大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儿女,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校园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必不可少。
1.在校园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形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理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得来的。校园里可以通过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举办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发放文明礼仪读本等形式,在大学校园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公关礼仪课”“文明礼仪课”等,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2.在校园进行文明礼仪宣传发挥网络QQ群、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文明礼仪内容很多,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仪表、言谈、仪态举止等。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在校园、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外等要注意课堂礼仪、穿戴礼仪、重师礼仪、同学间礼仪、校内公共场合礼仪等。具体要求就是在校园里不乱扔垃圾、随处乱贴、穿拖鞋;不在宿舍里夜半歌声、不使用违规电器使用、搞好卫生;不在教室座椅乱涂画,早餐不带进教室、上课不随意接电话、穿奇装异服,穿暴露衣服;要诚信、诚信作弊;不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秀恩爱;要节约用水,不饭菜浪费;不文明语言不能随口而出;不在公共场合抽样;不沉迷网游、不看黄色网站;自觉排队、不影响他人休息;碰到老师、家长主动招呼;换位思考,感恩他人等。同时,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3.创造良好的校外文明礼仪氛围高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应创造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通过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开展学习校风和校训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有爱、互相帮助;同时,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墙都能说话,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大学生们置于整洁、清新,又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行文明事。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建文明校园需要把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后盾,校园文明礼仪氛围好,就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期刊: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是一本师范教育刊物,创刊于1984年。《师范教育》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探讨新时期师范教育的规律;报道各地加强和改进中师的经验、成果和先进典型,提供国内外师范教育的信息;交流中师各学科教学改革的经验及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