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通过运用游戏原则,礼仪教育与游戏特定案例的整合,礼仪教育游戏的优化策略,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幼儿教育论文。
一、游戏在礼仪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礼仪教育在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时,需把握三条原则:第一,“为幼儿学习而生成游戏”,即教师从预设的礼仪学习目标出发来设计幼儿真正喜欢的游戏;第二,从幼儿自发的游戏中生成学习,即教师从幼儿的游戏中捕捉礼仪学习的契机;第三,整个活动渗透游戏精神,即以游戏的特点来检验各类预设活动的游戏性体验,以此保证幼儿礼仪学习与游戏的契合、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愉悦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第四,坚持教育原则,游戏中幼儿缺乏礼貌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贯彻游戏目标中的礼仪规则,不能让幼儿觉得单纯是“玩”,随意性强。
二、游戏与礼仪教育的融合
我园根据礼仪教育的目标,搜集、设计了可行性强的礼仪教育内容,如,“超市”主要体现购物的礼仪,“电影院”主要体现欣赏观看的礼仪,“餐厅”主要体现在外用餐的礼仪,“公交巴士”主要体现乘车的礼仪,等等。酝酿产生了幼儿园“快乐携手、有礼同行”混龄礼仪主题游戏,打破班级的界限,每个班级是一个活动场所,分别设置了“欢乐餐厅”“爱心百货”“温馨茶艺馆”“笑哈哈电影院”“礼貌巴士”等场所,幼儿可自主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进行购物、看电影、乘车、喝茶、购物等。具体礼仪游戏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见表1.
三、礼仪教育游戏优化策略
(一)做好前期的经验准备和游戏设计
在礼仪教育游戏中,我们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教师同行”互动策略的实施。在礼仪游戏的准备、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到超市、电影院、餐厅、地铁、公共汽车等地方观察,与服务员等相关人物交流,跟家人了解这些场合的互动、交往方式,丰富游戏的经验。在游戏前,教师要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设计适宜的、基于日常生活的游戏内容。营造鼓励型游戏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氛围自由愉悦,有适当的精神和物质激励〔1〕。
(二)幼儿自主游戏,教师随机教育
礼仪教育与游戏的融合是在不改变游戏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遵守使用礼仪规范,达到强化的效果,而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的游戏情节〔2〕。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未必会遵循教师设计的进程进行活动。如在“笑哈哈电影院”的游戏中,个别幼儿买了“电影票”后还会自发地送给他人,邀请朋友一起看电影,或者自己想要更多的票。教师观察发现后,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幼儿练习赠送与答谢礼仪,学习跟别人适当提出要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运用移情策略
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考虑问题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在礼仪游戏中,如果要让幼儿把“礼貌待人”内化到往后的日常行为中,就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情境让幼儿体验“不礼貌的行为”和“礼仪行为”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使幼儿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例如,可以设计个别幼儿不礼貌的说话和举止,让其他幼儿从客观的角度来体会和评价这种不良行为带给他人的负面感受,然后再呈现同一情境中的“礼仪行为”,与不礼貌的行为进行对比,使幼儿真切体会到礼貌行为的重要性〔3〕。
(四)延伸到日常教育活动中
礼仪教育并非为了完成某项游戏活动、教育任务而创设,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必须内化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中。因此,礼仪教育要延伸、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各种教育契机,让幼儿适当地、及时地运用在礼仪游戏中习得的礼貌用语、礼貌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红.幼儿礼仪教育内容与角色游戏之融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9).
〔2〕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阅读期刊: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月刊)杂志社于1937年在上海创刊。由于抗日战争被迫停刊。胜利后本刊在上海第一次复刊。解放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发行范围扩及全国。1951年,《科学大众》迁至北京出版发行,由中国科协前身中华科普协会主办。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中直机关干部大会上说:“《科学大众》我读了很有益处,希望大家读一读,从中学点自然科学知识。”同年由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提写刊名。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