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旧会存在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来看,许多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不够灵活,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教学科目,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是文学知识。本质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积极
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改,许多教师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创新。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已经实现了教学的创新,还有一部分教师仍旧无法从传统教育的桎梏里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更侧重于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缺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不仅如此,教师和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互动,但互动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形式单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虽然在课堂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但形式单一或浮于表面,并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活动或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依旧是教师主导,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虽然通过讨论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性,但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工作,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课堂纪律。
(三)惯性思维束缚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定的惯性,会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内在联系等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一种思维定势,其有利也有弊。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合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学生被惯性思维束缚,对问题、事物的分析方式比较片面和单一,进而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应试教育是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许多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活家长,都难以在短期内根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很多小学已经不再进行年级排名,但期中、期末考试依旧存在,教师和家长还是会将卷面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1]。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也无法对学生做出准确有效的评价。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教师个人能力不足
教师的能力素质与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现代教师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现代化教学方式、模式、方法接受较慢的老教师;另一法中是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技术,但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不论是哪一种,教师的个人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不仅要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丰富教学经验。
(三)教师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着重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沟通等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虽然学生的能力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利用较少,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固定和限制。许多小学生本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接受教育之后,反倒抑制了小学生的创造力,使小学生出现了思维局限。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教材,丰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大部分小学生都具有三方面的思维特点:第一,具象思维在小学生思维中占据主体,也就是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获得的认知。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容易被具有特点、对比鲜明的内容吸引,包括朗读、表演、童话故事等。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听说读写”教学兴趣不高[2];第二,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感。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对外界的认知和接触较少,比较容易被教材中的内容所吸引,也容易发出疑问并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这种敏捷的思维,多鼓励小学生提问,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小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思维和精神无法长时间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跳跃性的变化,这也是小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跳跃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故事,包括《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等,教师在讲述这些语言故事时,可以配合一些图片或动画,增加故事的生动性,从而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小羊已经被吃了,那么修补羊圈还有用吗?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可以集中精神,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丰富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通过阅读来开拓视野,并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为此,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带入课堂或者利用不同的阅读素材进行教学。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趣味性、推理性的儿童读物,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断思考和分析。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内容思考,这一次爷爷会将孙子的破毯子改造成什么。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有一条旧毯子,可以怎么改造?提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旧布料动手制作,也可以在纸上绘画出想象中的改造方案。在阅读的同时结合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强化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挣脱惯性思维束缚
除了阅读外,写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学过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与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然后创作出具有趣味性的作文内容。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由发挥,不要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饭桌上”为话题进行写作,许多学生会想到与吃饭有关的内容,很难想到其他内容。此时,教师要对学生引导和启发,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饭桌上可以指饭桌上面,也可以指吃饭的时候,那么可以从人物、事件、情感等多个角度出发。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想到一些吃饭时候发生的事情,进而逐渐拓展和发散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既要扎实学生的文化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各项思维中,创造性思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语文知识,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健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19(19):62-63.
[2]陈在凤.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小学),2017(5).
[3]赵小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9(2).
作者:刘艳姿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