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是当下也是今后专业课教学的新理念,本文围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心理学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提出该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以及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途径。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不能如以往一样,将学生的思政教育都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应该思考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不仅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思想价值理念的培养。
二、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思路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旨在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引导学生能够遵循儿童心理成长规律进行科学的教育活动。心理学在历史上属于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等。学前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探索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如何与“课程思政”自然有机融合,达到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思想价值理念[1]。
(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选择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教师将专业课程中原本就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突出强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到思想政治理念的熏陶。在探索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最先要厘清的便是学前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就是政治课程中的知识,它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既包含了政治理论知识,也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等。1.学前心理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核心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文件也明确提到要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就要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当下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冲击的社会氛围下,大学生会受到各种各样观念的冲击,对于理想和追求认识模糊不清[2]。在学前心理学专业课程讲授中,作为学前教育必修的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促使学生感受到根据科学的心理规律特点进行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理想追求。2.学前心理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做真人。道德品质教育涉及的方面很多,除了真善美,也有职业道、社会公德等等。这些年频频曝光的幼教机构虐童等恶劣行径,从一定层面反映出部分幼教人员的道德品质低下,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情绪管理水平、智力水平等都处在成长阶段,甚至说是较低水平,所以学前儿童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或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作为幼教人员应该理解幼儿这些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更不能因为学前儿童达不到标准就体罚甚至虐待。学前心理学就是让学生知悉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到在面对幼儿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应该感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理解幼儿很多行为的合理性,耐心和爱心,知识领会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3.学前心理学中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在学前心理学中也是有很多体现的,学前儿童的心理成长离不开身体成长成熟,因此在心理发展知识点的学习同时,或多或少也会涉及学前儿童的身体成长水平和相关规律[3]。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获知安全教育知识,为了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安全。当然另一方面也涉及一些幼教安全教育问题,如在保育教学活动中,组织幼儿游戏活动,在保障幼儿安全同时,关注安全教学等。4.学前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了解人心理水平的科学,而这个人的群体限定在0~6岁的学前儿童,具体知识都是包含着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特点及规律。在学习这门知识的同时,学生会感受并理解人类心理成长一定遵循规律,会感悟到幼年阶段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个体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心理认识有所帮助,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构建更好的心理健康,同时启发学生对学前儿童或自己以后的孩子在0~6岁心理健康的重视。5.学前心理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今推进全面二孩的社会背景下,幼教事业、早教事业特别吃香。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精神世界和教育,特别愿意在孩子教育上投资花钱。而做好早教事业或幼教事业,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力量。作为最基础和核心的学前心理学课程,学生在学习知识,充分了解幼教和早教对象心理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用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能为学前儿童提供科学适宜有效的学前教育活动。
(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途径
专业课要“课程思政”是符合时代教育需求,也符合课程本身。以往专业教师仅关注如何传授专业知识,忽略思政教育的引导。如今根据新的形势要求,高校教师要修正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以更广的视角,更全面的方式,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就提升的途径,有以下几点思考:1.关注时事热点,提高思政意识。作为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政治修养,储备足够的思政知识,掌握必备的思政教育知识和技能。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党组织会议和学习活动,实时接受最新的政治理论熏陶,保持党性的同时也加强政治理论知识提升。非党员教师同样要关注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和动态,积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确保自身意识形态和国家保持一致,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新理念,提高思政敏感度,专业课程做到烂熟于心,积极思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求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2.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学前心理学本身是理论知识集中的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上优先选择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案例相结合的形式,注重这些案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活动主动参与到思政学习中来。当然任何能对学生进行较好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适宜方法,除了案例教学方法,也可通过主题讲座、专题讨论、影片赏析、分享交流等有趣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并深入进行思想碰撞和思考学习[4]。不能生硬照搬一些无关的思政教育,在思政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时间分配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肯定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探索才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三、总结
大学课堂不只是知识技能传授的舞台,也是价值引领的阵地。课程思政是当下也是今后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新方向新理念。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并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提高思政知识水平,敢于探索和思考,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吴冬平,徐哲民.大思政理念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科技视野,2018(08).
[2]卢玉琳.对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协同育人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7(34).
[3]王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J].现代交际,2014(08).
[4]胡洪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改革初探——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山西青年,2018(11).
作者:林恒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