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壮语词汇思维方式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20-07-24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词汇是展示民族思维方式的最佳路径。壮语有着一些独特的词汇现象,这些词汇现象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认知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文章从壮语词汇的构成角度,对壮族这一认知、思维、文化都不同于汉族的少数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行初探,并分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成因。

壮语词汇思维方式

  【关键词】词汇;认知;文化;思维方式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载体,最能够表达民族的文化思想,词汇及其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容是学习语言和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壮语独特词汇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民族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维度和文化因素,揭示古代壮族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探索语言跨文化的差异性。

  1壮语独有的语言现象

  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壮语中存在很多有别于汉语的特殊语言(词汇)现象。

  1.1壮语中临时范畴词汇的特点

  王寅[1]认为,人们常常会根据临时需要建构一个特殊范畴或临时范畴。在壮语中,下位范畴的具体的词很多,但基本层次范畴的总结概括的词相对来说较少。比如,壮语有“daep”(肝)、“mak”(肾)和“bwt”(肺)等,却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来统称“内脏”的,而是临时借用dungxsaej(肚子肠子)这个合成词来指称基本层次范畴的“内脏”。又比如,“gaeq”(鸡)、“bit”(鸭)和“hanq”(鹅)等,在壮语中也是使用临时合成词“doihduz”(伙伴们)来指称基本层次范畴的“家禽”。

  1.2壮语中亲属关系词汇的特点

  在壮语的亲属关系词汇里,一个词通常对应两个甚至多个亲属称谓。比如,nuengx:弟弟,妹妹beix:哥哥,姐姐这一组亲属词汇显示,壮语在称呼同辈时,并没有区分他们性别。又比如,cej:姐姐,表姐nuengx:弟弟,表弟这一组亲属词汇显示,壮语在称呼同辈时,区别直系和旁系亲属关系的界限相对模糊。而汉语当中却有“一表三千里”的说法,直系亲属要比旁系亲属的关系更紧密。再比如,baj:姑母,姨母lungz:伯父,舅父lungzgwiz:姑父,姨父这组词汇显示,壮语对于姑表亲和姨表亲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而汉语“姑表亲,代代亲;两姨亲,路旁人”的俗语,展示了汉族父系亲戚要比母系亲戚关系更亲密。

  1.3壮语中身体部位词汇的特点

  壮语中有大量的表示人类情感的词,都是由身体部位和-132-形容词组成的合成词来表示的。马丽[2]认为,壮语更多地使用描述感觉器官的变化或感受的方式造词。这些合成词非常形象,基本上都能从字面猜到背后的抽象含义。比如,壮语中有多个同义词可以表示“愤怒”,najndaem(脸阴郁的),hozbongz(脖子膨胀浮肿的),hozfod(脖子紫黑色的),hozndat(脖子热的)等,这些合成词都是由脸和脖子构成的,这些描述“愤怒”的同义词都能非常直观、形象地展示人生气时由于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泵血加速,导致脸色变得阴郁,脖子膨胀浮肿,并转为紫黑色等外观变化。又比如,壮语中形容一个人“心肠坏”,也有很多非常形象的同义词,simdoeg(心恶毒的),simnduk(心腐烂的),simndaem(心黑的),simrwix(心邪恶的),simbwn(心里满是箭头或毛的)等。其中,simbwn(心里满是箭头或毛的)这一合成词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壮族人联合起来,用石头制成的箭头等狩猎工具来对付全身长满毛的野生动物,以解除它们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再比如,壮语形容一个人聪明,可以用很多具象的合成词来表达,dungxcoengz(肚子释放),dungxhauj(肚子干的),dungxnyauz(肚子议论),dungxraeh(肚子锐利的),dungxcaiz(肚子里有文化和知识),dungxsaw(肚子里有文字),dungxmaeg(肚子里有墨水)等。古代壮族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坚信人类的肚子是思考的器官,因此在壮语中,很多描述人类智慧的词汇都与“肚子”有关。

  1.4壮语中方位词汇的特点

  当汉语中想要表达一个方位名词的最高级意义的时候,通常会在方位名词的前面加上一个“最”字来进行修饰,如“最高”。张元生和覃晓航[4]研究指出,壮语中方位名词gwnz(上),laj(下),ndaw(里),rog(外),它们的重叠代表着方位名词的最高级。比如:Hwnjgwnzgwnzbae.上到最高的一层。走上上去Haeujndawndawbae.进到最远的地方。走进进去Roengzlajlajbae.走到最下面的一层。走下下去Okrogrogbae.走到最外面的地方。走外外去可见,壮语更习惯采用直观形象的“AA”方位名词重叠形式来表达最高级,而非采用相对抽象的最高级方位名词概念。

  1.5壮语中自然现象词汇的特点

  壮语在面对自然现象时,通常采用最直观的感受去描述和命名它们。比如:Rumzbisieng:rumzbisieng:飓风风摇摇摆摆伤害Ndaundeiqbaeyouz:ndaundeiqbaeyouz:流星星星走游行这组词汇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古代壮族人无法解释和深层次概括认知的“神秘”现象,比如大风摇摇摆摆,并且所到之处会造成伤害的飓风现象;星星在天空游走(滑过)的流星景象。再比如:Deihsaengq:deihsaengq:地震大地怒叱Binghmaeuz:binghmaeuz:瘟疫疾病头晕这组词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具体表象的创造性再加工,把新事物映射到自己熟悉的、相似的事物上,比如大地发怒,声势威力很大的地震现象;疾病让染病的人头晕目眩的瘟疫现象,通过对相似事物的认知来快速理解、认识新事物。

  2壮语认知模式浅析

  2.1生产力发展与思维模式

  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表达就会有差异。思维模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梁庭望[5]认为,壮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汉族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到唐宋时期进入领主制之后,残存的奴隶制痕迹仍很严重。古代中央政府对壮族居住地区的管理虽然经历了羁縻制度、土官制度、土司制度的改革变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族与壮族在知识、技术、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加速推动了壮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但中央的管理只到达少数民族的管理层,加上壮族居住地区远离中原,境内山水阻隔,自然条件恶劣,汉族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很难大量渗透到社会基层民众,古代壮族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更多是凭借猜测和经验总结,而非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此面对周边的事物,特别是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壮族先民无法用现有知识进行解释,为了表述这些事物的真实情况和关系,古代壮族人通常采用直观的形象来表述主观感受的抽象概念,从而促进了具象思维的发展。

  2.2文字缺失影响思维模式

  文字具有容易保存和传递的思维信息符号的特征,极大的扩展了思维信息的储存能力和输出能力,是影响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结合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的优势,促进了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发展。古代壮族虽然有自己的古文字,即古壮文(又称土俗字、方块壮字,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初开始),但由于历史上壮族从未出现过统一的区域性民族政权等社会历史原因,加上古代壮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又相对封闭,这种古壮文使用面非常窄,仅部分壮族老人、巫师、艺人等使用,并没有形成通行的统一民族书面文字。古代壮族人的知识、历史和文化习俗等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例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壮族著名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就只是通过口头传唱,直到明代才出现用古壮文手抄本。因此,而壮族则更为侧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较弱,他们不得不借助直观具体的画面来帮助记忆储存信息,也就更倾向于记忆和使用那些含有具体形象的词汇和短语。

  2.3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使用者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记录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婚姻制度是习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历史上汉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极不平等,夫权至上,女性附属于男性,同时充满伦理和道德的约束,所以汉语对于亲属关系区分的更加细致和清楚,同时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亲疏有别。古代壮族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较原始的婚姻制度,由原始群内部同辈的兄弟姐妹可以互为夫妻的群婚制,到一个氏族的所有男子都是另外一个氏族所有女子的丈夫的伙婚制,再到一对对男女或长或短、不稳定的共居的对偶婚制[3]。正是由于壮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原始婚姻制度,使得亲属关系也变得不够清晰,从而形成了亲属词汇的独有特点。同时因为古代壮族人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古代壮族婚姻制中还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夫妻关系相对平等,男女双方亲戚也就不分亲疏,不少地区还有体现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

  3结论

  壮语中大量有别于汉语的独特词汇,体现了壮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刻地反映古代壮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他们习惯采用在视觉上直观、形象、生动的词汇来表达相对抽象的概念,反映出他们更擅长用具象思维方式来感知世界和形成概念。壮族先民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其民族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密不可分,相对落后的科学技术阻碍了他们获得对于这些事物的正确认知,他们又多聚居在山地,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少,没有能力科学地认知整个世界,就只能根据他们的直观和主观感受从表面来理解事物,不能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精髓,再加上长久以来,古代壮族人都没有书面文字进行记录,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他们只能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记住这些词汇,使它们能够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马丽.从古代壮族人把肾称为“mak(果实)”说开来[J].语文学刊,2010(8):45-46.

  [3]覃国生,梁庭望,韦星朗.壮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张元生,覃晓航.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5]梁庭望.论壮族奴隶制[J].广西民族研究,1990(2):27-36.

  作者:黄倩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