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外语教育事业的推进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价值,其次分析大学德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短板,最后提出大学德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对策,希望可以促使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正确认识各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大学德语;跨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解决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保障沟通的顺利进行,使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大大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矛盾。同理,在大学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促使各国之间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一、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价值
大学德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德语知识,并能够站在辩证的角度正确认识各文化之间的不同,促使自身跨文化意识的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需要在实际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为切入口,培养学生德语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德语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并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与德语教学目的背道相驰。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教学若没有文化内容则会失去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实际德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双重传递,进而构建高效德语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德语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德语语感能力。
二、大学德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短板
大学德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实际目的是,详细了解德语与德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中德两国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而可以与德国人流畅的沟通与交往,减少因文化差异因素受到的影响。
(一)词汇短板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其涵盖着文化方方面面。词义是德语表达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表达不同德语文化内涵的表现。汉语和德语中有诸多相似或相近的词汇,但内涵却不相同。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德语中的颜色、数字等谚语或者俗语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若学生对这些词汇文化背景未有足够的了解,则会在实际交往中出现尴尬、误解的局面。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特殊的含义,或者学生自主查询这些特殊词汇的含义,进行比较,进而可以合理的应用。
(二)语言短板
若想要使得大学德语教学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与德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单纯的依靠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发音、语法、结构等是不足的,还需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往往会使用母语表达方式和习惯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困难。由于德国人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若未详细了解德语文化特点的语用习惯,则会在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侵犯、误解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还需要详细了解德国的风俗文化。
(三)思维方式短板
由于国家文化的不同,所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我国是一个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古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爱国、集体、无私奉献等,导致在实际交往中,自己意见表达时,比较含蓄、委婉,注重和谐。在拒接他人时,不会直接拒绝,而是寻找其他借口,这一点是德国人无法理解的;而德国追寻个人独立,虽然他们也会注重团结精神,但前提条件是团队尊重个人利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同时,德国人在表达想法时比较直接,认为需要坦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以消除误会,正常的交流。因此,在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解决学生思维方式带来的跨文化障碍。
三、大学德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若想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能力,需要教师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德语教学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国外文化传递给本国学生,使得学生详细了解文化差异。而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语言教学能力,可以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所以,学校应要从多个渠道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德语研究讨论会、学术报告会议等,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学习平台。由于德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详细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文化等,学校可以通过考核选派优秀的教师,定期奔赴德国进修,进而促使自身能力的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此外,对教师自身而言,需要积极引进和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德语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德语国家文化背景和内涵,这是由于德语学习与德语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和了解德语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才可以掌握和理解德语的语法,提高自身德语语言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编排过程中,不仅需要包含德国的历史文化,而且也需要涉及当地的宗教文化、哲学系统等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德国民族相关资料信息,带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德语跨文化意识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教师也需要意识到在整个教学中师生并不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在传统的德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德语语法、结构、单词等进行罗列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具有被动性,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掌握度德语语法、结构,只是为了考试而记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并未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进而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导致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在大学德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树立新型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譬如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音频、图片等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德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语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革新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的考核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也是德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德育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需要有相适应的考核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能只是将词汇、语法、结构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而是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在考核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对考核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建立个性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课外活动的表现等,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得考核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除此之外,教师不应单一以期末成绩考核学生,更不能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等,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而使得考核制度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创新教学方法。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考核中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并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需要鼓励和帮助。此外,教师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回答问题次数、学生出勤率等融入考核范围中,进而可以客观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贯彻落实,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已经逐渐成为大学德语教学的重点。所以,各个学校为满足新课改要求,能够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为切入口,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语言文化比较,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燕.论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
[2]张富民.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与运用质性研究[J].大学教育,2020(01).
[3]马雯雯.探讨大学德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9(11).
[4]范中英.德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引入和培养[J].传播力研究,2018(02).
[5]姜丹.大学德语听力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作者:许竞文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