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权威的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期刊发表学术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观点如何综述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18-09-03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主要涉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为经济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经济论文。

当代经济管理

  由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主办、贵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于2014年6月28~29日在贵州财经大学召开。会议以“绿色发展——开放、转型与合作”为主要议题,围绕绿色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主要内容展开讨论。

  一、绿色发展

  专家学者们从多角度对如何实现绿色发展阐述了观点。在国际合作方面,南开大学张仁德教授认为,绿色发展涉及全球共同的利益,任何绿色发展都依赖于具体的实施,然而每项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每个经济体而言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不均衡,甚至还会危及某些个体的利益。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共同努力,完善已有的机制,探索新机制,尤其是探索合作机制。首先,要确立气候治理中的国家地位,应有一些有权威性的大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设立世界气候大会的辩论机制。这样,便于各国代表充分阐明各自的观点和依据,对错误方形成孤立态势和压力,从而有可能达到少数服从多数,进而最终一致通过可执行的协议。再次,积极提倡国家(地区)间建立双边或多边甚至区域一体化的“气候治理联盟”。最后,大力推广企业间的跨国碳交易机制。尤其是促使发达国家大企业用现有技术换取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减排指标,以实现跨国碳交易的双赢。

  吉林艺术学院李松吉教授认为,应加强东北亚地区的环境合作,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环境合作与环境谈判,加强各国的环保技术合作与转让、替代能源的开发与合作,通过环境保护技术的共同研发和转让,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也使技术条件高的国家得到技术转让的回报,获得资金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收益。还应加强环境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统一的管理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组织机构,该机构在筹备环境合作会议、开发环境合作项目、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促进环保技术交流与转让、筹集气候环境保护资金、监督协议和项目的执行情况等方面展开工作,为环境合作的开展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在跨界气候环境问题出现时,及时沟通、磋商,解决国家间争端,维护地区内的和平与稳定。

  在如何促进绿色发展方面,辽宁大学黄泰岩教授认为,实现绿色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要依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谈绿色发展。因此,不应将绿色和发展对立起来,协调绿色和发展的关系最根本的要做到两点:一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实现绿色发展,不可能将全部的高污染的高端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因此,应依靠产业转型来控制污染,同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技术进步。一方面要促进工业技术的进步,继续发展装备制造业等基础工业;另一方面要促进环保技术的提升,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并对现有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天津师范大学戴学来教授认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双重挑战,实现绿色增长是城市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环境目标关系的重要途径。应将城市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将城市增长方式向绿色增长方式转型,通过扩张绿色产业部门,增加市场供求,促进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和增强城市吸引力,在城市层面实现经济效率、公平和环境目标的协调。我国实现城市绿色增长要着重解决技术创新不足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应利用政策组合促进技术创新,以财税政策促进绿色增长。

  在绿色发展的做法方面,贵州财经大学蔡绍洪教授认为,实现绿色发展应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低碳绿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要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和跨越式的快速发展两个目标,同时存在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产业生态环境不友好导致生态效率较差两个问题。存在这样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不科学、不合理,因此要对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即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循环组织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产业价值链、生态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这种绿色、生态和高效的组织模式,可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绿色和快速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郭铁民教授认为,民营经济应挑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担,加快实现绿色转型。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福建省,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产业创新化发展;加强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民营企业“抱团”转型,与所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研究开发和建设“社区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为民营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有效的保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细则,增强政策的普惠性和有效性。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方面,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内部结构不合理。10~100万人口的小城镇占总人口的53.5%,我国人口更多的是聚集在小城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政策倾向于规模较大的城市。重点集中在四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获得的政策优惠多,吸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多。三是土地财政问题。土地财政将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利益捆绑在一起,可能是导致高房价的重要原因,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贵州大学刘涛副教授等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融资难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因素。因此,应围绕融资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等问题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模式。要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政策指导下,按照市场化方式为城镇化建设融资,形成财政、基金、银行及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融资格局,引导社会资金有序进入重点建设领域。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基金应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项目、企业或产业投资项目及农业现代化项目的发展,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用项目组合“金融招商”实现融资,政府资金占比较低。基金完全采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按照盈利性原则管理基金,最大限度地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要通过政策、法规等的引导和约束,并借助制度安排、政府信用和担保、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加盟提升投资者信心。

  阅读期刊:当代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管理》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信息,促进我国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建设及改革发展服,为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