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询网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录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查询,英文论文发表期刊咨询服务。
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2020-05-16阅读:文章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实体经济强则国家强,实体经济弱则国家弱。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命脉,是地区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抓好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产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湖北省恩施市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在经济转型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下,连续多年位列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生态类城市榜首,成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典范。

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一、在总体谋划上出大招,转型发展有向度

  提出新时期总体目标体系。2016年12月16日,在恩施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中共恩施市委在全面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316”总体发展思路:坚定当好全州龙头、勇当武陵山排头兵、市域经济发展走在湖北省生态功能类县市前列“三个定位”,强化精准扶贫、竞进小康“一个统领”,构建武陵山区域城市中心、交通枢纽中心、旅游休闲中心、低碳工业集聚中心、富硒产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六个中心”的跨越发展支撑体系,成为指导新时期恩施市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总目标。

  明确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2018年7月22日,在恩施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壮大四大产业集群加快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根据《意见》精神,恩施市将着力实施绿色招商、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绿色家园“四大绿色行动”,壮大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力图通过持续推进,打造恩施市实体经济发展新的产业支柱体系,厚植发展优势。

  形成绿色产业发展大格局。在总体目标思路指引下,恩施市绿色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一是农业产业化基础加固。恩施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783家,形成镇镇有龙头企业、村村有专业合作社格局,农业基础得到加固。二是工业低碳化发展加速。2018年,恩施市硒食品精深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8亿元,硒产业总产值达115亿元,成为又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清洁能源产业分别突破20亿元、10亿元,集聚效应彰显。三是服务业融合化趋势加快。恩施市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形成大旅游、大文化和大健康休闲服务产业集群,年旅游综合收入已近180亿元,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二、在政策制定上拿真招,扶持引导有力度

  出台政策加大产业扶持。近年来,恩施市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恩施市关于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恩施市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修订)》《恩施市产业园区及标准厂房管理实施细则》《恩施市工业用地供给管理实施细则》,形成了“一意见一办法两细则”的政策体系。2018年共奖励和兑现实体经济发展资金1161.52万元,其中工业经济发展资金632.7万元,占比54.5%。此外,还配套出台了《恩施市全域旅游发展十条意见》《恩施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奖励办法》等文件。

  牵线搭桥促进金融扶持。恩施市积极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搭建“银税”合作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和银、政、企合作,扩大实体经济产业信贷规模,拓宽实体企业融资渠道。2018年,通过启动“楚农贷”风险担保贷款基金,共为58家企业放贷4240万元,有力支持了一批农业生产企业发展壮大。通过设立工业产业发展基金,强化市场化运作,提高扶持资金运用效率,带动了一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深入开展金融风险排查五项行动,及时处置了聚金行、鑫民资本、言信诚通等非法集资公司,加强了金融风险防控,保障了企业投融资安全。

  加强配套优化平台扶持。恩施市高标准启动了以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一区五园”建设,按照“领导挂帅、专班主责、辖区主推、产投主体”的要求,抓紧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目前,农产品加工园进驻企业10家,完成投资10亿元;七里坪产业园建成1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形成规模;成功引进中核建和中核华兴两家央企投资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了产业园区与招商引资深度对接,园区投资建设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园区已成为引进市场主体、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实体企业孵化升级的重要平台。

  三、在市场培育上出实招,提质扩容有深度

  千方百计壮大市场主体。恩施市多措并举壮大市场主体。一是进规进限一批。2018年以来,恩施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总数达到70家;新增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进限企业38家。二是壮大一批。新增亿元企业3家,税收过千万企业2家,德源科技获批湖北省第二批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亲硒源硒茶、米迪家具、齐进节能3家企业获批湖北省第二批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三是提升一批。通过组织参加“123”企业家培训、“企业上云”等活动,助力企业成长。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已达6家。恩施市市场主体总量已达61856户。

  不遗余力培育特色品牌。恩施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培育和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2018年,恩施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达25家、认证产品52个,“省级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均已达两位数以上。“恩施玉露”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8.07亿元,“恩施玉露”茶成功入选2018国事活动用茶,成为网红产品。恩施土家女儿会、年货赶场节、春季民歌会、万人插秧节、洋芋花节等系列品牌活动,正将“仙居恩施”的美誉持续扩散开来。

  多措并举拓展消费市场。一是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全力服务在建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广城国际购物中心、中国硒园硒产品营销中心、中山路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商贸流通综合体。二是培育新消费增长点。近一年来,先后组织近150家企业参加第五届硒博会、“硒品入杭”、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食博会等大型展会,促进行业合作,拓展消费市场。2018年,恩施市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193.38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促进外贸进出口。加强外贸进出口企业培育,优化进出口环境,恩施市外贸进出口备案企业累计达165家。

  四、在环境优化上出新招,服务企业有温度

  做好招商引资服务。恩施市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行工作清单和秘书帮办制度,对市级及以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四个一”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即1位牵头市级领导、1个秘书单位、1名秘书、1份项目工作清单。项目秘书实行“3+2”工作模式,每周3天在企业工作,2天在原单位工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做好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近一年来,恩施市成功引入卓尔集团、动力电池、鑫航盛科技等大型企业和项目入驻,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51亿元,直接利用外资846万美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恩施市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从财政金融、物流、人才服务、法治保障等方面落实政策举措。“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深化,“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工作加快推进,2018年受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958项,受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219万件,办结218.8万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达99.9%。随着多证合一改革、电子化登记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等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恩施市服务实体经济环境大幅优化。

  开展联系帮扶活动。恩施市深入开展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鼓励广大干部积极走出去对接企业,近一年来,已开展200余人次的联系帮扶活动,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同时,扎实落实“一线工作法”和“五问工作法”,密切政企联系,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切实提升了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

  作者:陈光平 廖建洲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