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证券投资学“金课”,应该改革教学理念,引入PBL教学法,创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考试方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同时,还需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系统、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金课;PBL
一引言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专业是河南省特色专业。在2017年河南省专业评估中,位列全省金融学专业三甲。《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专业打造河南省一流专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1]。为响应教育部“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号召,需要重构教学内容,扎实推行课堂革命。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培养服务于地方金融市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紧跟河南省政府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专业社会需求,按照“学科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企业”的发展思路,坚定内涵式发展,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和“订单式”育人模式,逐步凝练《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特色,切实提升金融豫军质量。
(二)推行课堂革命,着力打造“金课”
在《证券投资学》课程讲授中,尝试混合式教学,利用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及移动APP雨课堂、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和课堂表现做有效记录与分析[2]。积极申报校级一流课程,努力争取将《证券投资学》打造成河南省一流课程和河南省“金课”。
(三)继续推行积极尝试“教创融合”、“科教融合”模式
在《证券投资实验》的授课中,继续尝试“教创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讲授跟学生的创新创业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证券市场方面的研究水平。同时,将课程的讲授与“一德期货模拟炒股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工商银行杯金融科技大奖赛”等专业技能竞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学生参与大赛的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以OBE理念为导向,引入PBL教学法,重新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改良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一)引入PBL教学法
教师围绕课程提前设计问题,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组成小组,采取分享、互动、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证券投资专题或具体投资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第一,教学中用丰富生动的现实投资实例、市场运行数据所呈现的投资现象和金融市场运行现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和质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定条件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分析股票上市条件、大陆股市IPO的定价等内容时,讲解工商银行、中石油、中国平安、海康威视等蓝筹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后整体股价的表现,还结合新上市的世纪华通、芒果超媒、杰特生物等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的股票的招股说明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板块上市条件的区别,上市后对大盘及行业的影响等内容。通过增加案例比例,将繁琐枯燥的条文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引导学生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从国内外尤其是大陆证券市场的具体事件、现象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并总结其适用性。第二,引入证券、期货公司“财经巡航”模式。一般在证券、期货公司每日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各种财经新闻、资讯的整理分析、剖析行业、推荐金股,比如,郑州市建设路中投证券每日晨会“财经巡航”环节中一般有:热点追踪、政策解读、个股剖析、大盘点评四个大的模块(具体参见图1财经巡航模块简图)。引入晨会的“财经巡航”模式,在证券投资学的42个理论教学课时中,每次课前5-8分钟,安排累计4个左右的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先汇报交流,再小组讨论,最后大组辩论、老师答疑”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多项综合能力:(1)学生在平时关注近期的国际、国内的财经时事,金融市场形势,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整理成简报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分析信息的能力。(2)学生将整理好的简报,做好的PPT,走上讲台上与同学交流,而台下同学则针对简报的信息,从“what-why-how”角度进行提问,台上学生回答、辩论。“财经巡航”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老师当堂解答学生的各种重难点问题,也直接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二)实践教学改革
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主流方向,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改革,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1.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第一,采取开放式虚拟仿真模拟。由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投资策略进行实盘模拟,实行全开放式创新教学机制,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国泰安虚拟交易所、锐思金融数据库等软件平台,在12个学时的实验课时里,给学生建立证券账户,每个证券账户设置虚拟资金为:人民币100万,港币20万,美元20万,根据操作的次数、操作股票的数量、最终的收益率的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该环节主要考核学生检验学生对证券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市场的敏锐度,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第二,实验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同深圳国泰安公司合作,对实验项目推陈出新、改良实验方案。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习”为主动的“我要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创新能力,对于证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把握。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验数据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指导金融14级学生马晓春、张池慧分别在《河北企业》、《经济研究导刊》上公开发表了关于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学术论文1篇,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能极大促进实际教学效果。第三,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专业竞赛相结合。依托学院的经济贸易河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2018年全国大学生精英挑战赛,张露露、高宇、尤玉莹团队从全国1513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亚军,2019年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参加的学生参赛热情高涨,参赛团队大幅增加,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韩玥、曹瑞、王蕊等团队共获国赛二等奖3个,李志伟、董成立、焦雪磊等团队获得国赛三等奖6个。2.增设行业分析报告等实践环节撰写分析报告是证券业行业分析师的日常工作,引入行业分析报告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形式。由5-8名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团队打破班级限制自由组合,在9周时间内完成一份行业分析报告,从资料收集、框架设计、文稿撰写,到最后的汇报PPT等分工由团队自行协商解决。要达到分析报告这个环节的预期效果,分析报告的题目拟定要合理科学,主体内容框架要统一,分析报告的数据要真实、充分,论证要做到逻辑合理。
(三)考核方式改革
近五年,《证券投资学》的考核都是平时、考试成绩占比为3:7,2018年秋季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改成了4:6,2019年秋季学期改成了5:5,具体见表1。如果改革效果显著,时机成熟时甚至可以考虑平时、考试成绩占比6:4。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金融学专业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参加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因此,就《证券投资学》这门课来讲,课程考试方式可以转变为“平时成绩+卷面成绩+资格考试成绩”三结合的模式:(1)针对未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同学或只通过其中一门考试的同学,考核方式为依旧为“平时成绩+卷面成绩”;(2)对于两门考试都通过的同学,考试方式考虑转变为“卷面成绩*50%+资格考试成绩*50%”的形式;(3)对于参加证券投资顾问胜任能力考试或证券分析师胜任能力考试并通过的学生,可以申请不参加期末考试,根据学生意愿,期末考试的成绩直接根据能力考试成绩计算,然后根据平时成绩的占比及实际得分,进行加权计算最终的考核成绩。改变“考前突击、六十合格”的考核模式,将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把学习、实践、研究有机结合,使考核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通过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金融学专业甚至整个经贸学院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
(四)加强学习资源建设
近年来建设并完善了本课程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执行大纲、教案、课件、案例分析库、证券投资前沿理论研究论文库、试题库等。上述教学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站、云盘、学习通、雨课堂等,上述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审核后,自行下载学习,并可以在相关平台进行讨论、互动,课程组通过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证券投资学》著作1部。通过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从业考试系列辅导教材5部,上述教材获得出版行业畅销奖。上述资料存放经贸学院资料室,全校学生可随时借阅,并在约定的时间,老师集中进行课上课下的指导。
四教改保障措施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第一,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证券投资学》目前的教学团队为4人,2019年金融学专业新进博士2人,其中1人为证券方向。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需要系统了解经贸学院发展历史,了解学院在粮食经济、粮食期货方面的亮点和特色,学习校院两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及规定,学习《证券投资学》的课程相关的所有理论教学、实验、实践、科研等方面的理念和设计。第二,为新进教师配备导师,鼓励参加教学竞赛。新进博士进入学校之后,由刘增学教授制定培养计划,亲自对新进老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进行指导。吴成浩、张雪莲、郑颖等团队成员进行定期交流、个性化指导,鼓励参加学校和河南省的教学竞赛。从而高效地让新进教师融入团队,迅速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第三,实行课程质量跟踪制。实行《证券投资学》课程负责人负责制,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团队同行听课检查制度、学院教学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统一教学理念以及考核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二)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目前国泰安虚拟交易所、金融建模、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等软件已经投入使用,这些系统的建成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进行虚拟仿真环节的模拟交易,进行个股、行业、宏观经济的分析,进行财务与金融数据模型建立。同时,课程组联系并建有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有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中投证券公司、首创期货公司、一德期货公司等一批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软件设计和购置,数据库的补充和完善,实习基地的强化和建立,为本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撑和保障[3,4]。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利用“经贸论坛”、“金融精英挑战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继续探索采用雨课堂、超星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打造慕课,打造自己的线上资源。
参考文献
[1]于丽红,兰庆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340-343.
[2]杨志娇,张海,杨絮,等.美国大学主动学习教室案例及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0):86-88.
[3]郭雷振.政策视域下地方“双一流”建设趋向研究[J].教育评论,2019(08):9-15.
[4]张聿静.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10):108-110.
作者:吴成浩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