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国河流湖泊水环境不容乐观现状,以常州滆湖水环境发展变化为例,探讨城市湖泊治理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滆湖,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整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污水排放、滥用化肥农药等加剧水体污染的因素明显增多,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16.1万公里河流中,有41.1%水质劣于三类,全国湖泊水质劣于三类的占到41.6%,全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7.4%,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大量挤占生态用水,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出现了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减少、绿地消失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以位于江苏常州的滆湖水环境发展变化为例。滆湖,位于武进西南部与宜兴东北部间,为武进和宜兴共享,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滆湖面积约25万亩,平均水深不足1.5米。上世纪50至80年代,社会对粮食产量的需求增大,受“以粮为纲”影响,大面积水域被围垦成农业用地。滆湖在上世纪60年围垦23km2,70年代围垦84km2 。8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人口密度高,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建设用地侵占水域现象更为普遍。湖泊不断萎缩造成了湖泊防洪、供水调蓄能力严重下降。加之,湖区的过度养殖,以及旅游、餐饮的过度开发,其污染负荷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恶化、底泥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物数量下降、物种退化,地区生态平衡破坏,部分湖区沼泽化严重。滆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水生植被复盖率达90%以上,2004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水生植被覆盖率已大幅度下降,仅为14%,生物资源量衰减迅速,水体自净能力极低,生态系统失衡,藻类渐成优势种,滆湖基本已提前演进为藻型湖泊。
2003年春,滆湖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江苏省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与上海水产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采用生物操纵技术,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科学配比进行生态修复。设立生态繁育保护区,全年禁捕,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绝迹20多年的野生刀鱼重现湖中;划定生态修复区,拆除围网种植水生植物,水草覆盖率达到20%,形成了立体的水质过滤层;针对水质富营养化,放养喜食浮游生物的“清道夫”白鲢、花鲢和翘嘴红鲌等鱼种,既有效遏制低价值鱼类繁殖,形成新的鱼类生态体系,还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造福渔民。
滆湖生态修复工程得到省、市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常州市和武进区两级政府将滆湖环境整治列为“十一五”规划重要内容。武进区已投入资金1.6亿元,拆除围网2.4万亩,实施环滆湖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滆湖周边的1078个污染企业(项目)全部关停并转,对所有冶金、化工、印染等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41座污水提升泵站,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7.2万吨,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经过6年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1.6万公顷的滆湖彻底告别了劣五类水质,整体达到四类水质。
然而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更不能有丝毫松懈。滆湖周边的非法围网养殖依旧防胜防,违章建筑、水上餐厅现象时常出现;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治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持之以恒,科学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推进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必须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城市河湖资源有限、功能强大,在供水、渔业养殖、景观、旅游,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规划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沿湖泊河道开发建设以成为一种现代生态趋势。然而过度的开发,不合理的规划,只会回到粗放用水、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科学治水要求各级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在确定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水制宜,以供定需。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
推进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必须加强水行政执法,实行依法管水。部分缺乏水患意识企业、商人、渔民,为求个人经济利益,忽视了自己非法行为对水环境的污染,水生态的破坏。加之河湖地域广阔,各部门人员有限,配合协作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便给这部分人有了可乘之机,非法行为暗自侵害着河湖水资源。因此,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必须着力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体系,完善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法律制度强化了,执法队伍素质也要加强。必须建设一支高要求、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执法专业装备水平
推进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必须大力推广环保技术与产品,引进高新人才,推动治水科技创新。在湖泊流域内,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引进人才开发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逐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湖泊围网养殖规模,推广湖泊自然放养;针对湖泊水质状况,科学调整水生态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渔民经济收益同事,促进河湖生态修复。推广环保技术,严控企业达标排放,鼓励企业加强污水综合治理回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还要加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和及时评价,对水资源进行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推进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必须大力加强水情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生态、水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城市水资源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弘扬“关注水环境、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社会风尚,特别是要增强青少年的保护城市水资源的意识,把地方、国家水情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水患意识贯穿到经济社会与群众生活的全过程,大力宣传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是企业、个人的法定义务,使保护城市河湖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更加扎实地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从战略高度推动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EB/OL].[2011-01-30]
[2]王浩. 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思路与关键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02]
[3]顾岗,刘鸿志.琵琶湖的太湖污染治理的比较和对太湖治理的建议[J],世界环境.2001(3):32-34
[4]虞孝感,JOSEFN,燕乃玲.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J],地理学报.2007,62(9):899-90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