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世纪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现象,而近年来文学和文化想象中的中国或东方,更是成为了东学界都相当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中国的研究而言,钱钟书先生的《十七、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开拓性地勾画出了英国对中国的想象、理解和认识,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了解中英文学、文化早期关系最全面、最详尽的材料。
第六十九期译言古登堡计划,让我们一起跟着钱钟书先生,翻译、分享、阅读十七、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了解那时候英国文人的“中国印象”。
1、《鞑靼之征服》(The Conquest of China by the Tartar)
对于十七世纪英国人以中国为题材的文学创作,钱钟书多教读者浅尝辄止或点到即止,只重点介绍了英国戏剧家埃尔卡纳•塞特尔(—)的戏剧《鞑靼之征服》()。
《鞑靼之征服》是英国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戏剧,创作于年,讲述的是清兵入关后的故事,在史实上参考了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记》以及西班牙人门多萨、荷兰人纽霍夫等的著作。
《鞑靼之征服》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复仇,写清顺治的父亲被汉人,死后几次显灵诉说,使读者很容易想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另一条是爱情,讲述顺治帝与一个汉族女子恋爱的故事,是卫匡国《鞑靼战记》中秦良玉抗清故事与清人笔记中董小宛故事的结合,并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2、《论伊壁鸠鲁花园及其他》(Sir William Temple Upon the Gardens of Epicurus,with other XVIIth Century Garden Essays)
17、世纪欧洲“中国热”时,关于中国园林的争论,是当时在学术风尚和社会风尚上最具代表性的议题之一。
钱钟书敏锐地把握了这个议题,并指出,威廉•坦普尔(,)是欧洲第一个讨论中国园林的人。在散文作品《论伊壁鸠鲁花园》(,)中,坦普尔认为,中国园林是“最好的园林形态”的典范,他说:“中国人……将超凡的想象力用在图案设计上,其美妙绝伦,令人炫目……他们把这种美好的、值得称赞和的表达方式称作。”
钱钟书指出,“”是坦普尔创造的一个新颖的术语,它的意思可能要这么理解:“”是(散乱)或(疏落),意为,分散开来且混乱无序;“”意为,四下分布且混乱无序,还有(),即和安排。
在《论伊壁鸠鲁花园及其他》(,)中,除了坦普尔的著名散文《论伊壁鸠鲁花园》外,还有收录了约翰•布朗、约翰•伊芙琳等彼时著名文人学者关于园林的论文。
3、《诗歌的艺术》(The Arte of English Poesie)
钱钟书指出,英国世纪作家、文学评论家乔治•普顿汉(,)年出版的《诗歌的艺术》(,也译作《诗学》)中,有欧洲最早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论。
年月日,钱钟书在上海对美国人发表的题为《谈中国诗》的中,再次提出:
“假使我的考据没有错误,西洋文学里最早的中国诗讨论,见于年出版的泼德能(即普顿汉)所选《诗学》()。泼德能在当时英国文坛颇负声望,他从一个到过远东的意大利朋友那里知道中国诗押韵,篇幅简短,并且可以排列成种种图案形状。他译了两首中国的宝塔形诗作例,每句添一字的画,塔形在里也保持着——这不能不算是奇迹。”
4、《世界》(The Citizen of the World)
钱钟书认为,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启蒙运动领奥利佛•哥尔德史密斯(,—)的《世界》(),是同类型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经典。
《世界》最初以《中国人信札》()为名,于年月开始在当时伦敦的《大公纪事报》上连载,借一个中国河南人从伦敦写信给在做礼部官员的朋友的口吻,谈论对英国社会的印象、见解,共封信。之所以最初命名为《中国人信札》,明显是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的影响。
这些书信连载后,大受欢迎,年,哥尔德史密斯收集旧作,将其修订,并增加了封信,合为封信,印成八开本两册刊行,提名为《世界》,并增加副标题“一位旅居伦敦的中国哲学家写给其东方友人的信札”()
《世界》语言接近口语、流畅自然,且处处流露出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哥尔德史密斯中国人之口,通过中国人身上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表达出启蒙运动者的思想倾向,从而使《世界》也成为一部和社会的佳作。
5、《中国孤儿》(The Orphan of China)
钱钟书认为,亚瑟•墨菲(,–)于世纪下半叶改编自中国元代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悲剧《中国孤儿》()堪称彼时同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其实,英国最早把《赵氏孤儿》改编为戏剧的是哈切特()。哈切特年就出版了剧本《中国孤儿:历史悲剧,是根据杜赫德中国通志中一个中国悲剧改编的,剧中按照中国样式,插了歌曲》。这个改编本出于当时斗争需要,剧中人物有大段的性独白,完全忽略了原剧的复仇主题。
而亚瑟•墨菲的改编本采纳了当时家赫德对原著的意见,强调了动作同一性及情节紧凑性,使剧情更加热闹,演出形式更加完美,成为一出扣弦的情节剧,但仍是服务于当时的英国现实:彼时,英法战争已进行三年,英国连连失利,英王乔治二世也在第四年去世,时局动荡不安,接任的乔治三世是个孤儿,但他面对内忧外患却有一番振兴复仇的决心,让英国看到了希望……
墨菲的改编本一经演出就就倍受欢迎,接连演了九场,其主旨也成了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的主导倾向。
如果您对的书籍感兴趣,欢迎报名和负责人:
如果你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公共版权图书的中译本,欢迎推荐图书选题: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