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毕淑敏的人生经历非常独特,也正是因为此,毕淑敏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探讨和感悟。在她的作品中,更注重探讨人面对自然的渺小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审美超越的角度研究毕淑敏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对生命的感悟和思索。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和湘潭大学学联合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繁荣中华学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探讨中国韵文的特点和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诗词曲等中国韵文的作家和作品,并酌登少量现代和当代的韵文创作。
关键词:毕淑敏,生命情结,审美超越,文学论文发表
一、生命情结在毕淑敏创作中的体现
毕淑敏以独特的生命视角和特有的敏感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下的生命体悟,《补天石》、《阿里》、《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一系列作品中都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深入思索和体悟。研究她的创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毕淑敏非常明显的生命情结,也可以的探知她在创作历程中对生命的热爱。在毕淑敏的作品中,有对阿里艰苦军旅生活的描写,有对都市医院中生命挣扎的描写,也有对工厂女工艰难生活的描写,这些都是她生活经历和对生命感悟的艺术形象外化。
1、苍茫的雪域高原—生命的渺小与崇高
在《阿里》、《藏红花》、《昆仑觞》等军旅题材的作品中,毕淑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起伏,突出表现了边防战士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描写了边防战士的生命激情和活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毕淑敏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更侧重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描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其对人的生命的严峻考验,并以这种方式表现人面对自然挑战时的艰难生存和生命斗争。在与自然艰难斗争的过程中,边防战士一次又一次的用顽强的精神的美好的青春获得了胜利。面对雪域高原上艰苦的自然环境,人的生命是如何渺小与卑微,但是,边防战士的顽强精神又使得生命显得如此崇高和神圣。
2、浮华的都市生活—生命的脆弱与壮美
《红处方》、《拯救乳房》、《血玲珑》、《女工》等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毕淑敏都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和关怀。都市生活的浮华使得她对生命充满焦虑,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苦生存也使得她心存哀怜,而医生对生命的珍视和挽救行动又使得她心存满足。这类作品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到其浓厚的生命情结。
(1)对摧残践踏生命者的同情
生命的状态都是一致的,即“活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人对生命的理解不一样,其选择的生命历程也相差甚远。毕淑敏作品《红处方》中描述了当代青年人吸毒与戒毒的过程,展现了现代社会中部分人糜烂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践踏,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漠视、践踏生命的哀怜,并进而引起当下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索。
(2)对挽救生命者的敬重
当一些生命处于危险境地时,也有一些崇高的人献出无私的帮助,尽力挽救美好的生命。在作品《拯救乳房》中,程远青为了帮助乳腺癌患者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而不断献出自己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通过对程远青挽救他人姓名和改变他人对生命认知的努力和热情的描述,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和呵护,也折射出作者对挽救生命者的敬重。
(3)对生命循环往复的乐观
虽然人生无常,但是,从整个人类历程来看,生命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循环往复的。在《生生不已》中,乔先竹为了挽救患有脑瘤的女儿而重新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但是在新的生命降临时,她不幸离开人世。生命的延续彰显了生命的伟大,也展现了生命的无奈,更诠释了生命的有始有终、循环往复。
二、毕淑敏创作中生命情结所体现的超越审美
1、生命的自觉
毕淑敏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体悟和思索,在作品中给读者展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存状态及其对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用冷静、人道主义的手段来诠释生死,使得作品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并赋予人们生命的智慧和启迪。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斗争和对生命态度的描述,毕淑敏表达了其对生命之可贵、对死亡之无畏的敬重。在作品中,通过对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挣扎表现了其对死亡的坦然认知和感悟,从侧面带领人们预知死亡,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死亡,并进而能否珍视生命。
2、悲悯的情怀
毕淑敏在作品中,通过对底层人物生存的艰难进行描绘,表现了其对生命卑微、对生存艰难的忧虑,同时,她对底层人物在困境中的阴暗人性表现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由此也展现了毕淑敏的悲悯情怀,由此也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感悟。毕淑敏把悲悯的情怀和对人类的忧患意识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中,赋予了文学作品超乎寻常的生命品质,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普世的宏源
毕淑敏在作品中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的描述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阐述,并借此对人性进行全面的剖析,并通过对在生存困境中人类相互关爱的描述,传达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畅想和愿望。在其作品中,可以探究其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及其普度众生的美好愿望。
生命的可贵之处以及其崇高的价值是历代文人不断探索和体悟的主体,并且由于不同文人的历程和环境不同,生命的意义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与特色。毕淑敏独特的人生历程和悲悯情怀,使得她的生命情结完美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并呈现出及其高远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情结与审美超越,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张德丽,毕淑敏创作中生命意识的多层蕴含,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