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羌族的羊皮鼓舞属于一种典型的民间祭祀舞蹈,在羌语中成为“布滋拉”或者“莫恩纳莎”,羌族羊皮鼓舞的影响颇大,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与保护价值,羌族羊皮鼓舞有着几个特征,即敏捷、虔诚、粗犷、沉稳,有着上身拧倾与胴体轴向转动的韵律特征,其韵律会随着舞者屈膝的颤动发生变化,并以此来带动羊皮鼓的变化,整个舞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虔诚的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起源、特征与现代价值。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刊是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学术刊物,主要由学术争鸣、文艺理论天地、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研究生论坛、新书评介七大版块的内容构成,适合专业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
关键词: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现代价值,论文发表期刊查询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创造出了多彩的艺术与文化,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羊皮鼓舞的影响颇大,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与保护价值,被列入四川首批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1 羌族羊皮鼓舞介绍
羌族的羊皮鼓舞属于一种典型的民间祭祀舞蹈,在羌语中成为“布滋拉”或者“莫恩纳莎”,《蜀王本记》中记载,汶川与茂县“蜀迹”较多,因此,被称之为大属出生之地,羌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茂县三龙、黑虎等地与汶川雁门、龙溪等地羌人认为大禹为英雄神,并将其看做大巫师,在羌语中,称之为“大释比”。“释比”是羌族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民族舞蹈教学与歌唱家,在活动时,都会率领舞蹈队来跳舞,即为“羊皮鼓舞”。
2 羌族羊皮鼓舞的特征
羌族的羊皮鼓舞并无特定的程序规定,其表演有着典型的即兴化特征,舞蹈动作循环,直到大家尽兴,在整个舞蹈过程中,“释比”是舞蹈的创造人员,他们决定着羌族羊皮鼓舞的形式与内容。总结而言,羌族羊皮鼓舞有着几个特征,即敏捷、虔诚、粗犷、沉稳,有着上身拧倾与胴体轴向转动的韵律特征,其韵律会随着舞者屈膝的颤动发生变化,并以此来带动羊皮鼓的变化,整个舞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虔诚的情绪,由于舞者需要使用特定的法器与道具,这就对羊皮鼓舞有着一些限制,舞者在击鼓时只能够依靠身体转动来上下起舞,这也是羌族羊皮鼓舞与其他民族舞蹈最大的差别。羊皮鼓舞只有响盘与鼓点节奏两种音响节奏组合,其节奏有平缓型节奏与2/4慢节奏,能够烘托出祭祀中的神秘气氛。此外,还有稍快的3/4中速,这中节奏主要用在腿部动作变化中,能够表现出辟邪、祈福的意境。
羊皮鼓舞中蕴含着羌族人民特殊的习俗,羌族人民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而这种文化的传递者正是“释比”,可以说,羊皮鼓舞是在羌族原始自然风俗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民族活动始终贯穿在羌族羊皮鼓舞中,截止到目前而止,羊皮鼓舞依然保存着“以舞娱神”与“以舞祀神”的舞蹈风格。
3 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现代价值
3.1 研究价值
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相比而言,更加强调民族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下,民间舞蹈也会随之向舞台艺术升华,这也是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民族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舞蹈语言与独特肢体动作为人们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羊皮鼓舞是释比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也是羌族人民生活文化传承,从这一层面而言,羊皮鼓舞对于研究羌族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2 教育功能
羊皮鼓舞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羌族人民主要是通过民风民俗、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等活动将相关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在羌族人民信仰的影响之下,很多羌族舞蹈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歌舞之间是有机结合起来的,这就能够向后世传递劳动技能与生产知识。同时,艺术家在羌族羊皮鼓舞基础上创编了一些新型的舞蹈,这便表现出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羊皮鼓舞中踮跳步、磋步等舞蹈步伐均是羌族人民对巫舞文化的一种继承,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羌族羊皮鼓舞依然对后挥着教化的作用。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传统的民族文化也逐渐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目前,羌族中青年一代已经不会表演羊皮鼓舞了,老艺人的数量本身就很少,也相继去世,因此,羌族羊皮鼓舞面临着失传的现状,亟待进行保护与抢救。近几年来,茂县文化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羌族羊皮鼓舞的重要价值,也开始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释比传承世家进行保护。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将现存的资料进行归档,同时,积极主动的使用音像、文化等手段建立起电子档案,对羊皮鼓舞进行全面的保存。在下一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培训与传承工作,加强宣传,动用各类社会力量,鼓励他们参与到羌族羊皮鼓舞的保护工作之中,提升保护工作的力度,将羊皮鼓舞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魏青.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现代价值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4)
[2]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3]李祥林.羌族羊皮鼓及其传说的人类学解读[J].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论文集,2011(11)
[4]张金玲,汪洪亮.灾害与重建语境中的羌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重振——以汶川雁门乡萝卜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8)
相关论文